邵郎中姑苏园亭

公爱乐天池上篇,买池十亩皆种莲。 薄城万竿竹㛹娟,藤缆系桥青板船。 折腰大菱不直钱,鵁鶄鸂鶒沙际眠。 水从太湖根底穿,月出洞庭山上圆。 公归与客相留连,秋风鹤唳春杜鹃。 班鲈斫脍红缕鲜,紫豉煮莼香味全。 我思白傅在三川,吴船虽有吴馔偏。 当时九老各华颠,裴令来过吟复联。 至今怪石存旧镌,七叶树荫黄金田。 羡公有子胜昔贤,高门通车千万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爱乐天池上篇:喜爱与乐天池相关的诗篇。
  • ****㛹娟(piān juān)**:形容竹子姿态美好的样子。
  • **藤缆:用藤条做的缆绳。
  • **折腰大菱:菱角长得丰硕,使得菱茎弯曲。
  • **不直钱:不值钱,这里指菱角很多很常见。
  • ****鵁鶄(jiāo jīng)鸂鶒(xī chì)**:两种水鸟名。鵁鶄是一种似凫而小,脚近尾,苍黑色的水鸟;鸂鶒是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 **沙际:沙滩边。
  • **白傅:指白居易,曾任太子少傅,世称白傅。
  • **三川:唐东都洛阳附近黄河、洛水、伊水的合称,这里借指洛阳一带。
  • **华颠:头发花白,指年老。
  • **裴令:指裴度,曾任中书令。
  • **:雕刻。这里指石头上雕刻的字迹。
  • **七叶树:树名。
  • **黄金田:传说中祥瑞之地所产的金色的土壤,在此借指美好的田园。

翻译

邵郎中喜爱乐天池的诗章,买下十亩池塘全部种上莲花。 靠近城墙万竿翠竹姿态婀娜,藤条缆绳系着青色木板小船。 丰硕的大菱角多得不值几个钱,鵁鶄和鸂鶒在沙滩边安然入眠。 水流从太湖的深处穿涌而来,明月从洞庭山上缓缓升起又大又圆。 邵公归来与宾客们尽情留恋玩赏,无论秋风中鹤鸣还是春日杜鹃啼叫都充满乐趣。 切好的鲈鱼脍丝红得鲜艳无比,用紫豉煮的莼菜香味十分俱全。 我不禁想起在三川的白居易,他虽有吴地的船只,可吴地美食却不全。 当时的九位老者都已头发花白,裴度到来吟诗联句乐趣无穷。 到如今奇特的石头上还留存着旧日的镌刻,七叶树树荫洒在美好的田园上。 真羡慕邵公有个胜过往昔贤才的儿子,这高门大户必将世世代代显贵昌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邵郎中姑苏园亭的美景与宴游的惬意,展现出一种优雅闲适的生活图景。

开篇点明邵郎中因喜爱相关诗章而购置池塘种莲,奠定了园子富有文化底蕴的基调。接着从多个角度描绘园亭景致,翠竹婀娜、小船系岸,水生植物繁茂,水鸟栖息,山水相连,融入明月等自然元素,如诗如画。其中对于池中的菱角、水鸟以及水和月的描写,生动形象,使园亭的自然风光跃然纸上。

诗中还描写了园中的宴饮之乐,鲈鱼脍的鲜美,莼菜的浓香,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惬意。诗人由邵郎中园亭的乐事联想到白居易等先辈,对比往昔文人聚会的场景,在今昔对照中感慨贤才的传承。最后以对邵郎中之子的夸赞,表达对其家族昌盛的美好祝愿,使得诗歌内容得到进一步升华。

整首诗结构清晰,语句流畅,用典自然。不仅细致描绘了园亭的环境和生活场景,更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对美好事物传承和延续的期待,情感真挚且厚重,尽显诗人对美好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之情 。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诗小传》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