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 其一

· 李新
虎头自食肉,何在识一丁。 五言纤巧诗,便叹当长城。 读书发早白,不读鬓晚青。 穷边物萧条,鸟雀下空庭。 虽亡好事者,勿废草玄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虎头:字面指老虎的头,此处可能暗指有虎相之人或有威权地位之人 。
  • 识一丁:即认识字。“丁”原指简单的字, 识一丁表示文化程度极低,仅仅能认识几个字。出自《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
  • 纤巧:精细巧妙,这里形容诗歌风格精巧细致、雕琢工巧。
  • 长城:借指征守边疆,有捍卫国家之意。这里说通过五言纤巧诗便能担当起保卫国家的重任,带有一种反讽语气。
  • 穷边:荒远的边疆。 穷(qióng) :表示偏远、穷尽 。
  • 好事者:指喜欢多事的人,这里可能指重视、欣赏文化之事的人。
  • 草玄经:即扬雄撰写的《太玄经》。这里表示即使没有赞赏之人,自己依然不应放弃对学问的追求。

翻译

那些有威权地位之人天生有享富贵吃肉的命,哪在乎认不认字。 仅仅写几首精巧细致的五言诗,居然就被叹为能担当守边疆的重任。 用心读书往往使人头发早早变白,不读书倒是能让两鬓长久乌青。 荒远的边疆一片萧条荒芜之景,鸟雀在空荡荡的庭院中飞落。 虽然现在缺少重视文化学问的人,但我依旧不会放弃研究《太玄经》这样的经典学问。

赏析

这首诗以讽刺与自嘲的笔触书写了一种对现实的喟叹和自身坚持的表达。诗的开篇以“虎头自食肉”和不识丁者相对比,揭露了现实中才德与地位不相匹配的现象,讽刺了那些凭借命运而非才学获取富贵之人。“五言纤巧诗,便叹当长城”进一步批判了当时社会评判标准的荒谬,以创作纤巧小诗居然就能担当保家卫国的重任,突出了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嘲讽。

“读书发早白,不读鬓晚青”通过对比读书与不读书之人的外在形象,展现出刻苦钻研学问往往带来身心的消耗,而不读书反而过得轻松自在,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追求学问却面临现实困扰的无奈。

“穷边物萧条,鸟雀下空庭”描绘出边境的荒凉景象和庭院的落寞空寂,借景抒情,渲染出一种荒芜、寂寥的氛围,映射出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的死寂。最后“虽亡好事者,勿废草玄经”表明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有没有人欣赏,诗人仍然会坚守对学问的追求,体现出其不随波逐流、坚持自我的精神,这种坚定给人带来一种在困境中奋进的力量。整首诗情感复杂交错,语言质朴但讽刺意味浓厚,意境萧索又蕴含着执着的希望,读来令人深思。

李新

宋仙井人,字元应。哲宗元祐五年进士。刘泾尝荐于苏轼。累官承议郎、南郑丞。元符末上书夺官,谪遂州。徽宗大观三年赦还。有《跨鳌集》。 ► 5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