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公定世弼登北都东楼四首

汉皇勤远略,晚节相千秋。 不足中原地,犹思一战收。 圣朝方北顾,斜日倚东楼。 庙算知无敌,寒儒浪自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公定、世弼:人名,具体不详,当为黄庭坚友人。
  • 北都:一般指北宋时期的太原,为北方重要重镇。
  • 勤远略:致力于规划治理远方。:努力,致力于;远略:深远的谋略,这里指对远方边境事务的筹划。
  • 晚节:晚年时期。
  • 相千秋:让田千秋任丞相。这里以汉昭帝用田千秋的典故来暗指北宋任用大臣处理北方事务。田千秋能因时制宜辅助汉昭帝,稳定局势。
  • 庙算:指朝廷对国家大事的谋划。通常是指在朝廷庙堂之上对战争等重大事务进行的策划、决策。
  • 寒儒:贫寒的书生,诗人自指。
  • :徒然,白白地。

翻译

汉武帝一直致力于筹划远方事务,到晚年任用田千秋为丞相治理国事。即使拥有广阔的中原大地还不满足,仍想要通过一场战争收复失地 。如今圣明朝廷正在密切关注北方事务,我在傍晚时分斜倚着北都东楼。朝廷的谋划必定知是无敌于天下的,像我这样贫寒的书生只是在徒然地发愁罢了 。

赏析

这首诗以古喻今。开篇借汉武帝晚年任用田千秋以及其对边疆事务的态度,影射北宋朝廷对北方的关注与谋略。颔联表面写汉武帝不满足于中原土地,还想通过战争收归其他领土,实则暗指北宋边疆面临的局势。脖子联描写诗人在傍晚倚靠着东楼,见证历史的演变,感慨万千。尾联“庙算知无敌”体现出诗人对朝廷智慧与谋略的信任,相信有妥善安排;而“寒儒浪自愁”则又是诗人作为一介寒儒,在面对国家大事时虽有担忧却又觉得自己无力改变的自嘲与感慨。整首诗在历史与现实之中交织,反映了诗人对北宋面对北方事务时的思考与情怀。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