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 会朝四海登图籍:在朝廷上,全国各地都被记载在典籍中。会朝,这里指朝廷。四海,指全国各地。图籍,地图和户籍,这里泛指典籍。
- 绛阙清都想盛容:想象着宫阙的宏伟壮丽。绛阙,宫殿寺观前的朱色门阙。清都,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阙。
- 霁(jì):雨雪停止,天放晴。
- 饮如嚼蜡初忘味:饮酒如同嚼蜡,起初忘记了味道。形容心境的超脱。
- 事与浮云去绝踪:事情如同浮云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 四十九年蘧(qú)伯玉:蘧伯玉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淮南子·原道训》说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这里黄庭坚以蘧伯玉自比,感叹自己的经历和觉悟。
翻译
在朝廷上,全国各地都被载入典籍,想象着那宫阙的宏伟壮丽。春天的气息已然使寸草复苏,寒冷中冰霜的威严从此也像寒松上的雪一样融化消散。饮酒如同嚼蜡,起初已忘记其味,诸多事情如同浮云一般消失得毫无踪迹。我如四十九年时的蘧伯玉,对人生有了许多的感悟,在通往圣人的道路上,我看到了一重又一重的门径。
赏析
这首诗是黄庭坚在元日所作,表达了他对世事的一些看法和自己的心境。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朝廷的威严和宫阙的盛容,展现出一种宏伟的气势。接下来,“春色已知回寸草,霜威从此霁寒松”用春天的到来和霜威的消散,寓意着困境的解除和希望的降临。“饮如嚼蜡初忘味,事与浮云去绝踪”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之事的超脱态度,不再被琐事所困扰。最后两句,诗人以蘧伯玉自比,表明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反思和进步,也暗示了追求圣人之道的艰辛与不易。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体现了黄庭坚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