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盗论
译文
注释
注释
- 顾:只是。
- 源:根源。
- 慢:忽视,懈怠。
- 探囊发箧(qiè):指偷窃。
- 操兵刃:拿起武器。
- 略:掠夺。
- 丰世:物产丰富的时代。
- 治世:政治清明的时代。
- 化世:教化盛行的时代。
- 均:公平,均衡。
- 顺:顺遂,和谐。
- 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此处代指少量的水。
-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 恤:忧虑,顾念。
- 牧守:州郡的长官。
- 藏武仲: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有智慧,善于言辞。这里借指那些善于逃避责任的官员。
翻译
天下正在为盗贼之事而担忧。有人问我说:“盗贼可以被消除吗?”我回答说:“为什么不能消除呢?只是盗贼产生有其根源,如果能够制止产生盗贼的根源,哪里还会有盗贼的忧患呢?”有人说:“请问盗贼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我回答说:“百姓衣食不足,这是盗贼产生的根源;政令赋税不公平,这是盗贼产生的根源;教化不完善,这也是盗贼产生的根源。第一个根源被忽视,那么人们就会偷窃财物而成为盗贼;第二个根源被忽视,那么人们就会拿起武器抢劫良民而成为盗贼;第三个根源被忽视,那么人们就会攻打城镇掠夺百姓而成为盗贼。这就是所说的盗贼产生是有根源的。” 物产丰富的时代没有盗贼,是因为百姓富足;政治清明的时代没有繁重的赋税,是因为赋税公平;教化盛行的时代没有动乱,是因为百姓顺从。如今不致力于解决百姓的衣食问题却致力于消除盗贼,这就如同想要阻止水流动却不堵塞水源;不致力于教化盗贼却致力于禁止盗贼,这就如同放纵大火燃烧却用少量的水去救。况且法律规定:盗窃财物的人要受刑罚,伤人的人要被处死,法律已经很严厉了;可是盗贼却没有因此而停止,并不是他们不害怕死,而是想到没有活路,认为坐着等待死亡,不如起来谋求生存。况且法律规定:凡是盗贼能够自首的,免除他们的罪行,有的还赏赐给他们衣裳、剑带,给予官爵、品级,恩德已经很深厚了;可是盗贼却不应召,并不是他们不愿意活下去,而是想到做百姓很困苦,做盗贼很闲适。既然这样,那么盗贼并不是他们自己想要做的,而是上面用法律驱使他们去做的。他们不想被制止,也不是他们自己不想被制止,而是上面用法律限制他们使他们留下来做盗贼。如果平常就能使他们衣食充足,早就用廉耻之心教育他们,他们唯恐不能成为好人,怎么敢去做盗贼呢?所以用死来恐吓他们却不害怕,用活命来劝导他们却不被听从,那么即使频繁地设置督察官员,加重监督搜捕的条令,本来也是没有益处的。 如今有关部门不考虑解决根源问题,却依靠州郡长官去办理,这就是藏武仲之所以推辞说自己没有能力去责问的原因。凡是人要有九年的耕种,然后才有三年的粮食储备;有了三年的粮食储备,然后才可以用礼义去教导他们。如今导致百姓衣食不足,政令赋税不公平,教化不完善的原因,难道在于州郡长官吗?我担心这样做没有什么益处,而汉武帝时“沈命法”的弊端,恐怕又要出现了。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一定要使诉讼不再发生啊!”推而广之,也可以说:“指挥军队我和别人一样,一定要使战争不再发生啊!”进一步引申,也可以说:“禁止盗贼我和别人一样,一定要使盗贼不再出现啊!”为什么不也回到根本上来解决问题呢。 自从元昊侵犯边境,中原地区出现了很多盗贼,山东一带尤其严重。天子派遣侍御史督促追捕,并且加以招安,还是不能把盗贼全部抓获。于是下令给州郡:“盗贼出现却不能立即抓获的,当地长官要受处罚。”想要加重这件事的分量。我认为这样做在防范方面还不够完善,所以写了这篇论说。
赏析
这篇《患盗论》论述了盗贼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消除盗贼的问题。作者刘敞认为,盗贼产生的根源在于百姓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如果只注重惩罚盗贼而不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就如同不堵塞水源而想阻止水的流动,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盗贼问题的。文章通过对法律规定和盗贼心理的分析,说明单纯的严刑峻法和招安措施并不能有效遏制盗贼的产生。作者强调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解决百姓的衣食问题,实现赋税公平,加强教化。同时,作者对当时有关部门不考虑根源问题,而把责任推给州郡长官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文章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