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游记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鬱,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捨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菴、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菴继成一章,予以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陂(bēi):池塘。
  • 蓊(wěng)鬱:形容草木茂盛。
  • 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别称。
  • 冶城:指冶城亭,在南京朝天宫附近。
  • 壬寅(rén yín):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的一个。

翻译

出了镇淮门,沿着小秦淮折向北,堤岸起伏变化多种姿态,竹木繁茂葱郁,清澈的流水映照环绕。人家大多凭借水构建园亭树石,溪塘幽静深邃而又明净,很能尽显四季的美好。划着小艇,沿着小河向西北行,树木完了的地方,有一座桥宛如彩虹垂落下来在山涧饮水;又像美丽的女子精心打扮穿着华丽衣服,身影流动在明镜中,这就是所说的红桥了。 游人登上平山堂,大都到法海寺,舍弃船只而走陆路,一定会从红桥下经过。红桥四面接触的都是人家和荷塘。六七月间,荷花开花,香气能传到几里之外,青色的帘子白色的船舫,络绎不绝如同织布,实在可说是极好的游览了。我多次往来城北,一定会经过红桥,看着就感到很快乐。 登上桥四面眺望,忽然又徘徊感叹起来。当悲哀和欢乐在心中交织,往往不能自己明白其中的缘故。王谢在冶城说的话,齐景公在牛山的悲叹,现在看过去,也有哀怨吗!壬寅年夏季的农历十五,和箨菴、茶村、伯玑等人,靠着歌来应和。箨菴接着写成一章,我来跟着应和。 哎呀!用丝竹来抒写情感,何必等到中年;山水的清妙声音,自然成就一段佳话,我和这些人相聚离散不长久,美好的聚会不容易碰到,而红桥的名字,或许反而因为这些人而得以流传到后世,增添像我今天这样怀古凭吊的人徘徊感叹,这是不能知道的。

赏析

这篇《红桥游记》生动地描绘了红桥一带的风光美景。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了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包括起伏的陂岸、繁茂的竹木、美丽的人家与荷塘等。文中还描写了红桥独特的形态以及这里游人如织的热闹景象。作者在观景过程中的感叹,表达了他对时光、历史与人生的思考,增添了文章的深度。同时,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这一风景的喜爱之情。整体语言优美,写景细致入微,在描绘景色的同时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感悟。

王士祯

原名王士禛,赐名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 3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