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阴符经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易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其圣,我以不奇其圣。 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拼音

注释

普遍认为后人读《黄帝阴符经》,最好不要看各家注解。

《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察,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 《黄帝阴符经》与《混元阳符经》相配,论涉养生要旨、气功、八卦、天文历法等方面。关于成书有人说黄帝,有人说是战国时的苏秦,近代学者多认为其成书于南北朝。作为一部高度精炼的道教经书,《黄帝阴符经》正如其他许多具有理性精神之道教学者所撰之作品一样,不是简单因袭易学义理派的言辞,而是运用其义理思维,以《易》通《老》,演述“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查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道教《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因此李筌、张果老、朱熹等人曾先后为《阴符经》作注。朱熹虽然认为其伪但认为“非深于道者不能作”。 《阴符经》旧题黄帝撰,所以也叫做《黄帝阴符经》。因而有题称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等道人注解。这一说,最不合理。道士宋黄庭坚说:“《阴符经》,熟读其文,知非黄帝书也”,“又妄托子房、孔明诸贤训注,尤可笑。惜不经柳子厚一掊击也”。好事者说黄帝撰经,并且假托太公、张良等作注,这些都是显明的依托古人说法,不可置信。自唐李筌为《阴符经》作注,以后累朝均不乏好事者步其后尘,迨至晚清,《阴符经》注解本已不下百余种,今仅存于明《正统道藏》的便有二十四种。注解虽多,但众说纷纭,见解芜杂。 《阴符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共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是黄帝所撰,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等注。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北魏寇谦之所作,其根据是因为杜光庭《神仙感遇传》谓此书是“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唐代中期的李荃所作,持这种观点的有宋代的黄庭坚、朱熹等。第四种观点认为是南北朝时一位“深于道者”所作。 朱熹在《阴符经考异序》引:“邵子曰:《阴符经》七国时书也。伊川程子曰:《阴符经》何时书?非商末则周末。“但是朱熹并不同意他们的说法,宋朱熹《阴符经考异》中说:“《阴符经》三百言,李筌得于石室中,云寇谦之所藏,出于黄帝。河南邵氏以为战国时书,程子以为非商末即周末。世数久远,不得而详言。以文字气象言之,必非古书,然非深于道者不能作也。……或曰此书即筌之所为,得于石室者伪也。其词支而晦,故人各得以其所见为说耳。筌本非深于道者也。是果然欲?吾不得而知也。” 《道藏》中收录的《黄帝阴符经疏序》词上有差异,即言“魏真君”而不言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大魏真君”。《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古以为出自黄帝之手,此当属托名。不过,其说却自有来历。宋代以来学者,始对此书之作者及产生年代提出质疑,但意见颇不一致。宋人黄庭坚《山谷题跋》及朱熹《阴符经考异》以为此书是李筌假托黄帝名自造;清人姚际恒、全祖望等学者认为此书乃魏寇谦之伪托;今人余嘉锡及王明先生均对此有考辨。 余氏《四库提要辨证》指出:“昔晋哀帝兴宁二年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杨羲以《上清真经》,使作隶字写出,以传句容许谧并第(弟)三息许翔,事见《真诰·运题象》。于时所出道经甚多,《黄庭经》即出于是时,……其后杜京产将诸经书往剡南,吾疑《阴符经》即为此辈所作。以其有强兵战胜之术,故京产弟子孙恩遂因之以作乱。”杜京产为魏晋时人,余氏以为此书为魏晋人杜京产所作。王明先生认为:《阴符经》的一个重要思想“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不见于古籍,最早出自《列子·天瑞篇》。 王氏引述了《列子》书多条行文来证实《阴符经》之思想来源出自《列子》,又据一些学者关于《列子》属“伪书”的观点,认定《阴符经》当出南北朝时道门中人或当时隐者之手。虽然《阴符经》之思想来源出自《列子》是无疑的,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列子》一书之年代重新进行考证,如许抗生先生所作《列子考辨》,根据先秦与两汉不少典籍引用《列子》文句的事实,认为《列子》当属战国时代之作品,但在许多地方经过后人增改。《列子》为早期黄老道家典籍。如此一来,则《阴符经》之出世年代是否属于南北朝则尚待进一步研究。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阴符经:道教上清派的代表经典。
  • 五贼:五种有害于自然的方面,也可理解为五种变化规律。
  • :盗取、利用、顺应。
  • 三才:指天、地、人。
  • 百骸(hái):指人的众多骨骼,泛指全身骨骼。
  • 瞽(gǔ)者:盲人。
  • 迅雷烈风:迅疾的雷声和猛烈的风。
  • 至私:极端自私。
  • 至公:极为公正。
  • 禽之制:擒获控制的方法。
  • 炁(qì):同“气”。
  • 虞(yú):预料、猜度。

翻译

【上篇】 观察自然的规律,掌握自然的运行,这样就可以了。 上天有五种贼害之象,如果能察觉就能昌盛。 将五种贼害之象藏于心中,并应用于自然当中。 宇宙就好像掌握在手中,万物的变化都源自自身。 上天的本性体现在人身上,人的内心有机巧。确立自然之道,以此确定人的行为。 上天露出杀伐之气,就会使星辰移位、宿位变更;大地发出杀伐之气,就会使龙蛇腾起于陆地;人发出杀伐之气,就会使天地颠倒;天与人共同发动,万物的变化就有了基础。 人性有巧拙之分,可以隐藏起来。九窍的邪念,关键在于眼耳口,可以控制其动静。 火产生于木,灾祸一旦发生必然会克制木;奸邪在国家中产生,时机到了必然崩溃。知道这些并加以修炼,就称为圣人。

【中篇】 自然有生有杀,这是道的常理。天地为万物所盗取,万物为人所盗取,人也为万物所盗取。这三种盗取如果恰当,天、地、人三才就会安定。 所以说遵循适宜的时机,全身骨骼就会调理得当;把握关键的契机,万物变化就会安定。人们知道神奇事物的神奇,却不知道那些平常事物神奇的原因。 日月的运行有其规律,大小变化有其定数,这样圣人的功绩就产生了,神明就显现了。 那盗取的契机,天下没有人能够看见,没有人能够了解。君子得到它会使自身稳固,小人得到它会轻视自己的生命。

【下篇】 盲人善于听,聋人善于看。集中精力于一个方面,就能产生十倍的功效。昼夜专一地反复这样做,就能产生万倍的功效。 心因外物而产生,也因外物而死亡,关键在于眼睛。 上天看似没有恩惠实际却是大恩产生。迅疾的雷声和猛烈的风没有不感到敬畏的。 极致的快乐品性就会宽裕,极致的安静品性就会廉洁。上天极其自私,运用起来却极其公正。 擒获控制的方法在于气。生是死的根由,死是生的 根由。恩情产生于损害之中,损害也产生于恩情之中。 愚人以为天地有一成不变的文理才显得神圣,而我认为顺应时代和事物的文理才显得明智。别人用愚蠢的方式去猜测神明,而我用不愚笨的方式去推测神明;别人用新奇的方式去表现神圣,而我用平常的方式去对待神圣。 像投入水火之中,是自寻死路。自然之道是寂静的,所以天地万物才能生长。天地之道是逐渐变化的,所以阴阳才能此消彼长。阴阳相互推动从而变化就顺应了。 圣人知道自然之道不可违背,因而遵循这极致的安静之道,连历法都不能契合。 于是有奇妙的仪器,产生了各种景象,八卦和甲子等,神奇机密又深不可测。阴阳相互克制取胜的方法,是多么明显而又就近在形象之中啊。

赏析

《黄帝阴符经》文辞古奥,语义深奥,富含玄机与哲理。它论述了宇宙、天地、万物、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原理,强调要顺应自然、把握规律。

在上篇中,强调了对自然之道的观察和遵循,以及“五贼”与天人关系的重要性。中篇阐述了“三盗”和自然规律、日月运行等的关联。下篇则包含了诸多有关人心、品性、生死、阴阳等深刻的观点和智慧。如通过盲人聋人的例子说明专注的力量;强调心与外物的关系;指出自然之自私与公正的两面性等。

整体而言,本经具有极高的哲学和思想价值,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学者对其阐释和解读丰富多样,不断挖掘出其中的深意和智慧。

无名氏

南北朝佚名作者的统称。 ► 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