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
注释
- 猥(wěi)辱:谦辞,犹言承蒙。
- 旷然:豁达貌。
- 齿发渐衰:牙齿和头发逐渐衰老。
- 亲爱:亲近喜爱的人。
- 殆(dài):危险,陷入困境。
- 斯须:片刻,一会儿。
- 丈人:对长辈的尊称。
- 邈(miǎo):遥远。
- 《雅》颂:《诗经》中的《雅》和《颂》。
- 寝:停止。
- 三才:指天、地、人。
- 彬彬:形容文质兼备,配合适当。
- 游夏:子游、子夏,孔子的弟子。
- 徵(zhēng):证明,验证。
翻译
承蒙您来信询问,您的见解豁达独特,认为牙齿头发逐渐衰老,这是让人珍惜的人情;亲近喜爱的人在远方,这份人情不会被忘记。伟大啊,您君子的言论,能让人看到天地的本心。上天创造了人,人就有了情;圣人和贤人,在有情之中已经很久了。如果在仁义上忘情,那在学习上就危险了;在骨肉亲情上忘情,那在恩情上就危险了;在朋友情谊上忘情,那在道义上就危险了。所以圣人完全知晓这些,在此处确立教诲。如今的儒者,如果秉持不同的观点,认为圣人无情,那是错误的。所以说无情的人,是圣人看到了天地的本心,知道了性命的根本,守住了穷困与显达的界限,所以能够忘情。明白了仁义之道,片刻就忘记,这就过分了;骨肉的恩情,片刻就忘记,这就混乱了;朋友的道义,片刻就忘记,这就寡薄了。这三者,从情出发而成为礼,依据礼而成为教。所以说礼,就是教导人的情罢了。
您有志于道,所以来信尽是关于道,这是在情上和礼上都做到极致了。从前颜回死了,孔子说:“上天要毁灭我啊。”子路死了,孔子说:“上天要毁灭我啊。”这说明圣人很久都没有忘情啊。您难道不这么认为吗?像我这样的人,虽然不能与君子走同样的道路,但实际上与君子同心。相互看看都已年老,又加上离别,何况在万里之外,遥远且没有约定的时间,这能忘情吗!古人说:“一天不见,就好像隔了三年。”何况是十年呢!之前寄给您的拙文,不是为了写文而写的,是有所指才写的。尧和舜去世后,《雅》和《颂》产生了;《雅》和《颂》停止了,孔子开始创作。没有不是因为受到教化,创作文章而成就《国风》的。所以君子一般的儒者,学习是为了追求道,说话是为了成为经典,行为是为了成为教导,声音是为了成为韵律,和谐是为了成为音调,就像日月在天空中那样,没有不照耀的;就像草木在大地上那样,没有不显著的;就像圣人在文章中那样,没有不光明的。所以在心中就是志向,说出来就是诗,称之为文,兼具天地人三才而取名为儒。儒者的用处,就是文的所说的。说话而不能有文采,君子会为之羞耻。等到帝王的恩泽竭尽而诗歌不再创作,骚人出现而淫丽之风兴起,文和教就分为两部分了。凭借扬雄、司马相如的才华,却不懂得教化;凭借荀卿、陈群的道义,却不懂得文章。用孔子门派的教导来评价,不是君子般的儒者。君子般的儒者,一定有其道,有其道一定有其文。道比不上文则德行胜出,文不了解道则气势衰弱,文多道少,这就成了技艺。《论语》说:“文质兼备,然后才是君子。”兼具两者这才是美好的。从前子游和子夏的文章与孔子的道能够流传,被列在四科的末尾,这是艺成之后靠下的,假如说话没有文采,就不足以验证。
我虽然有志于复古,力量却不足;言语虽然接近道,言辞却没有文采。虽然想拯救将要坠落的,却没有办法。您是儒者中的君子,委屈您给予赞扬,反而让我感到惭愧。柳冕再拜。
赏析
这篇文章围绕着情与道、文与教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强调了人情的重要性以及圣人并非无情,同时指出儒者应具备道与文,且二者需相辅相成。文中通过对古代经典和先圣言行的引用,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还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儒者及其表现,表达了对真君子儒者的追求和向往。整体论述逻辑清晰,观点鲜明,反映了作者对儒家学说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