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石首城

白珪尚可磨,斯言易为缁。 遂抱中孚爻,犹劳贝锦诗。 寸心若不亮,微命察如丝。 日月垂光景,成贷遂兼兹。 出宿薄京畿,晨装抟曾飓。 重经平生别,再与朋知辞。 故山日已远,风波岂还时。 迢迢万里帆,茫茫欲何之? 游当罗浮行,息必庐霍期。 越海陵三山,游湘历九嶷。 钦圣若旦暮,怀贤亦凄其。 皎皎明发心,不为岁寒欺。
拼音

译文

白玉的污点还可以磨掉,而遭人诬陷诋毁,就难以申辩了。 即使是忠信端正的人,也仍然会因谗言而苦。 若不是文帝明了我的一片忠心的话,那我这条小命就会如同细小的丝线一样被轻易断杀了。 文帝的恩德像日月一样普照万物,恩赐我出任临川内史。 又一次对现在的事物告别,再一次与朋友知己辞别。 过去的山一天时间就离我很远,一路风急浪险,哪里还会有平安回归的时候。 千里迢迢舟行万里,广大无边我到底应该去哪里呢? 要想出游应该去罗浮山,休息的话就去庐山或者霍山停留。 登上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畅游湘江游历九嶷山。 与舜心灵相通就好像早晚相处在一块,想着屈原也感到凄凉。 洁白明亮,光明磊落的心迹,决不向谗言恶运低头屈服。

注释

石首城:即石头城,在今南京西南。 珪(guī):瑞玉。 斯言:指会稽太守孟颛诬陷他图谋不轨的话。 缁(zī):黑色。 中孚(fú):《易经》中卦名,六十四卦之一。 爻(yáo):《易经》中六爻的爻辞。《易·中孚》爻辞说:“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意谓心中诚信,应为吉利。 贝锦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巷伯》诗,其中有“萋兮菲兮,成是锦贝”,意谓进谗言者罗织自己的过失以成罪名,犹如女工用五色丝编织织锦上的花纹一样。贝锦,指像贝的文采一样美丽的织锦。 若不亮:意谓假如不是被宋文帝所信任。亮,相信,信任。 光景:光辉,光亮,比喻恩泽。 成贷:语出《老子》第四十一章“夫唯道,善贷且成”,这里借指有幸保全生命。 兼兹:指出任临川内史。 出宿:出游之意。 薄:至,到。 京畿(jī):京城的近郊,指石头城。 抟(tuán)曾飓:谓凭借风力挂帆而去。抟,凭借。曾飓,指疾风。 苕苕(tiáo):遥远貌。苕通“迢”。 茫茫:广无边际的样子。 罗浮:山名,在今广东省。 庐霍:指庐山与霍山,分别在今江西与安徽二省,与上一句的“罗浮”都是古来传说中的求仙登遐之处。 三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为古代传说中的三座神山。 湘:指湘江。 九嶷(yí):山名,与湘江都在今湖南省境内。 钦圣:倾慕圣人。圣,指虞舜,传说大舜南巡死后即葬于九嶷山。 旦暮:早晚。 贤:指屈原,屈原自沉于泪罗江,泪罗为湘江支流。 凄其:凄凉。 皎皎(jiǎo):洁白明亮貌。 明发心:指光明磊落的心迹。明发,黎明,平明。

《初发石首城》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分四层,前八句叙述被诬与不罪之事,揭露并贬斥了孟颛的险恶用心,歌颂了宋文帝的圣明宽容。接下来八句,写自己再次背井离乡,辞别亲友,出任外宫,前途渺茫,归来无期。再四句写自己打算借这次出任之机去游历名山大川。最后四句,写自己缅怀古人,心中产生共鸣,决心向古入学习,保持高风亮节,不向恶势力低头。这首诗在表现上时以比兴出之,不是一味地作理语,诗中用字典重,既富有书卷气,又无不妥贴稳老,在语言上含英咀华、镕铸新词。

赏析

诗的前八句,以议论感喟的方式隐括了此次“初发”的缘由,意谓遭谗受诬、有身不得已者。首两句先引古代格言点出令人寒心的世态人情。“白珪”、“缁言”指人言可畏,往往变白为黑,而且一旦为流言所中,尚不像白玉上的污垢容易洗刷干净。三句以下说到自己的亲身遭际。“遂抱”、“犹劳”两句,语意顿挫转折,意谓自己虽以忠信磊落之怀抱应物处世,仍不免被小人罗织罪名而受到诬害。“中孚”言心中诚信,应为吉利。“贝锦”指进谗者集己之过以成罪,犹如女工用五色丝线编织锦上的花纹一样。以下五、六两句说自己险遭不测,七、八两句说幸蒙宽宥。前面既已说“白珪”、“中孚”,这里又云“寸心亮”,亮同倞,亦诚信之意,其意乃在剖明心迹,故不惜再三郑重致词。“成贷遂兼兹”这里指皇恩浩荡,使目己的性命和名誉得以保全,而此次足下之行,亦正成于此也。以上几句虽不具言受诬情事,而过去这一场风波之险恶、处境之孤危,已历历可见,不仅交代了初发的缘起,而且一开始便使之笼罩在惊悸未定的极为沉重的气氛之中。 “出宿”以下转写与亲友的分别。“京畿”、“晨装”,交代分别的地点与时间,“抟曾飚”,点明水路。“苕苕万里帆,茫茫终何之”则是关键性的转折。风帆之苕苕,前路之茫茫,表面上看是在写前路的遥远无际,实则照应上文的“风波岂还时”,暗示自己政治前途的风高浪急,充满艰险,以及回归的遥遥无期,同时又是下文预想今后旅程的自然过渡。在永初三年诗人被贬为永嘉太守离京就任时所作的《邻里相送至方山》诗中,诗人所表现的主要是“怀旧不能发”的对故乡的眷念和“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的与亲友的难舍难分之情,尚存有“各勉日新志”的对未来的希冀。而在此诗中,诗人所透露出来的已经主要是对前途凶多吉少的莫名恐惧。虽然同是被贬,也同样是与亲友的相别,但随着在政治上屡次受到的沉重打击,以及在岁月变迁中对现实更进一步的认识,诗人在这二首诗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已是截然不同。 “游当”四句转写对今后旅程的预想,在极度颓废之余,诗人乃借周天之游以舒愤解忧,希望从远游所到的先圣遗迹中得到解脱。然而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先圣的事迹反而更加深了他心中的凄凉。最后又借《诗经·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之典,表示自己光明磊落的情志,犹如松柏的历经严寒而不凋。这种感慨,也为他日后在临川被收时的发兵反抗留下了伏笔,显示了诗人狂傲倔强的个性。 此诗虽然大量用了《易经》《诗经》《庄子》及《楚辞》中的典故,但与他的山水诗不同的是,他在山水诗中的典故主要用来说理,因而多多少少有枯燥艰涩之弊,而此诗则借以抒写情志,因而有助于诗歌容量和内涵的加深,从而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谢灵运

谢灵运

谢灵运,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嵊州市)。出身陈郡谢氏,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秘书郎谢瑍之子。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曾出任大司马行军参军、抚军将军记室参军、太尉参军等职。刘宋代晋后,降封康乐侯,历任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终于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时年四十九岁。 ► 1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