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画集》序

华严家言:“心如工画师,能出一切象。”此谓心犹画也。古佛偈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相。”此谓生亦画也。是故心生法生,文采彰矣;各正性命,变化见矣。智者观世间,如观画然。心有通蔽,画有胜劣。忧、喜、仁、暴,唯其所取。今天下交言艺术,思进乎美善。而杀机方炽,人怀怨害,何其与美善远也!月臂大师与丰君子恺、李君圆净,并深解艺术,知画是心,因有《护生画集》之制。子恺制画,圆净撰集,而月臂为之书。三人者盖夙同誓愿,假善巧以寄其恻怛,将凭兹慈力,消彼犷心。可谓缘起无碍,以画说法者矣。 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情与无情,犹共一体,况同类之生乎!夫依正果报,悉由心作。其犹埏埴为器,和采在人。故品物流形,莫非生也;爱恶相攻,莫非惑也;蝡动飞沉,莫非己也;山川草木,莫非身也。以言艺术之原,孰大于此!故知生,则知画矣;知画,则知心矣;知护心,则知护生矣。吾愿读是画者,善护其心。水草之念空,斯人羊之报泯。然后鹊巢可俯而窥,沤鸟可狎而至,兵无所容其刃,兕无所投其角,何复有递相吞啖之患乎! 月臂书来,属缀一言。遂不辞葛藤,而为之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华严家言:出自佛教华严宗的思想,强调心的能动性。
  • 心如工画师:比喻人心像画家一样能创造出各种形象。
  • 无相中受生:佛教中的概念,认为生命源自于无固定形态的本体。
  • 幻出诸形相:如同梦幻般显现各种外在形象。
  • 子恺:丰子恺,中国现代画家、文学家。
  • 圆净:李圆净,可能也是参与《护生画集》制作的人。
  • 夙同誓愿:早年就共同立下誓言。
  • 慈力:慈悲的力量。
  • 犷心:粗暴残忍的心。
  • 缘起无碍:佛教中的因果关系,认为一切都是相互关联、无障碍的。
  • 埏埴为器:陶土捏成器皿,比喻人的行为可以塑造自己的命运。
  • 悉由心作:一切都源于内心。
  • 蠕动飞沉:指生命的细微变化和大起大落。
  • 兵无所容其刃,兕无所投其角:和平的景象,武器无处使用,猛兽不会攻击。
  • 递相吞啖:互相吞食,比喻战争或冲突。

翻译

华严宗的教义说:“心灵就像能工巧匠,能创造一切景象。”这表明心灵就像绘画一般。古佛的经文讲:“生命从无形中产生,就像幻化出各种形状。”这意味着生活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因此,心生则法生,文章光彩四溢;每个人都应遵循本性,展现出变化多端。聪明的人看待世界就像看画一样。然而,心有通达和蒙蔽,画作也有优劣之分。忧虑、喜悦、仁慈和暴躁,全在于个人的选择。如今,全世界都在谈论艺术,追求美好,但杀戮的气氛炽热,人们充满怨恨,这与美好的追求相距多远啊!月臂大师与丰子恺、李圆净都深刻理解艺术,知道画作源于内心,因此他们共同策划了《护生画集》。丰子恺绘画,李圆净编撰,月臂大师为此书写序言。他们三人早有共同的愿望,借助艺术来表达悲悯,希望借助这份慈悲之力,消除人们的残暴之心。这可以说是在画中传递佛法,无拘无束。

圣人无私,无论是有情还是无情的生命,都是同一体的。更何况同类生物呢!根据因果报应的法则,一切都是由心决定的。就像用泥土塑造器皿,关键在于人的匠心。所以,万物各有其形,都是生命的表现;爱恨相争,都是迷惑的表现;生命的细微波动,都是自我作用的结果;山川草木,都是我们的存在。以此来看艺术的根源,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了。因此,了解生命,就能理解画作;理解画作,就能洞察人心;懂得保护心灵,自然就会懂得保护生命。我希望阅读这些画作的人,能够善待自己的心,消除对生命的杀戮念头。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到和平的环境,鸟儿亲近,战争不再,再也没有相互吞噬的困扰。

月臂大师寄来了书信,请求我写些文字。于是我不再推辞,写下这篇序言。

赏析

马一浮在这篇序言中,以佛教思想和艺术的视角探讨了生命的本质和保护。他引用华严宗和佛教经典,将生命比喻为画作,强调内心的创造性和影响。同时,他批评了社会上艺术追求与现实暴力之间的矛盾,提倡通过艺术作品特别是《护生画集》来传播慈悲,以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文中充满了哲理与诗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命尊严的深刻关怀。

马一浮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