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

昌州使君景道,宗□□秀也。往余与公寿景珍游,时景道方为儿童嬉戏,今颀然在朝班。思公寿景珍不得见,每见景道,尚有典刑。宣州院诸公,多学余书。景道尤喜余笔墨,故书此三幅遗之。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余书不足学,学者辄笔懦无劲气。今乃舍子瞻而学余,未为能择术也。适在慧林,为人书一文字,试笔墨,故遣此,不别作记。庭坚顿首。景道十七使君。五月七日。
拼音

注释

多学余书:原帖“多学余道”,“道”字后改为“书”。

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亦称“与景道使君书”。纸本,纵27.8、横47.4厘米。被《戏鸿堂法书》、《玉烟堂帖》、《海宁陈氏藏真帖》等丛帖收录。

赏析

黄庭坚是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黄庭坚书法擅行草书,初师法周越,后上溯颜真卿、怀素,尤其得力于《瘗鹤铭》,用笔以侧险取势,纵横拗崛,自成一家。黄庭坚行书不及其草书艺术水准高,而行书小字似胜大字,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看法。他的大字行书虽长枪大戟,气势很盛,但总觉含蓄不足,不及小字耐人寻味,比如这件尺牍,温文尔雅,收放自如,并不因字小而损气度。 这件尺牍还是一件重要的书论短文:信中写“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余书不足学,学者辄笔懦无劲气。今乃舍子瞻而学余,未能择术也。”黄书与苏东坡书法比起来,确实是苏字更有韵致,当然这仅是指行书,而苏书用墨太丰,亦是小疵,黄曾戏言苏字“石压蛤蟆”,而苏反唇相讥黄字“死蛇挂树”,双方都提到了对方特点,同时也点到不足,而他们之间的调侃都是善意的,正因为这一点而成了千古佳话。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