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几仲书

昨从东来,道出清湘,八桂之间,每见壁间题字,以其枝叶,占其本根,以为是必磊落人也。问姓名于士大夫,与足下一游归者皆曰:"是少年而老气有余者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今者乃蒙赐教,称述古今,而归重不肖。又以平生得意之文章,倾囷倒廪,见畀而不吝。秋日楼台,万事不到胸次,吹以木末之风,照以海滨之月,而咏歌呻吟足下之句,实有以激衰而增高明也。幸甚。 庭坚少孤,窘于衣食,又有弟妹婚嫁之责。虽蚤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白发,不得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 窃观足下天资超迈,上有亲以为之依归,旁有兄弟以为之助,春秋未三十,耳目聪明,若刻意于德义经术,所至当不止此耳。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耳。 天难于生才,而才者须学问琢磨,以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则不得归怨于天也。世实须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 凡为足下道者,皆在中朝时闻天下长者之言也,足下以为然,当继此有进于左右。秋热虽未艾,伏惟侍奉之庆。龙水风土比湖南更热,老人多病眩,奉书草草。唯为亲为己自重
拼音

译文

以前从东面一路而来,途中经过清湘,八桂之间,常见壁间有您的题字,从您字的枝叶笔画,推测您个人本质,认为写这些字的人一定是光明磊落的人。向士大夫们问写字人的姓名,和您有过一面之缘的都说:“这是个少年然而很老成。”就这样过了一年,很是遗憾没有当面认识您罢了。现在竟然承蒙您的赐教,文章里称颂古今人物,而又推重我这个不才之人,又不吝惜把平生最得意的文章全拿出来给我看。秋天的楼台上,什么事都不想,吹着微风,迎着海滨的月光,这时来吟咏您的诗文,实在可以激发我的衰退而增长我的智慧啊。太幸运了!庭坚我小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吃的穿的都很穷困。又要负责弟弟和妹妹生活和婚嫁。即使知道应该早些向先生请教学习知识,然而母亲老迈,不得已就先做了官。所以年轻的时候,能够在学习上用的功夫不过十分之五,而做了官的时候,能够学习的功夫就有十分之三了。所以我的学问就衰退不进步,至今落后在各位之后了。 我私下看您的天资超强,上有双亲可以依赖,旁边又有兄弟可以帮助,年龄还没有到三十岁,耳聪目明,如果在道德和学问上多下些功夫,所达到的高度不仅仅是这样吧。不是敢说您现在所拥有的成就,不值得在众豪杰众称贤,但还是没有达到古人的高度,所以为您的时光和功力感到惋惜啊。 上天很难生就一个人才,而人才必须经过学问的研究琢磨,来成就晚成之器,那些不能成就的人,就不能归怨上天了。世间真的需要人才,然而人才不一定都被重用,有道德的人不因为世间不用而荒废学问,那些自己颓废懒惰的呢,就怨不得这个世道了。以上和您说的这些话,都是我在朝堂上听那些长者说的,您如果认为是对的,应当从这以后更有进步。秋天的余热很没有停止,我为您能侍奉长辈而庆幸。龙水的天气比湖南更热,老人多易犯头晕病,草草写这书信,希望您为亲人为自己多保重。

《答李几仲书》是由北宋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写给李几仲的一封劝勉信。该信明褒实贬,劝他不要自负,不要怨天尤人;勉励他要勤奋学习,超越前人。文章措辞得体,语气委婉。

赏析

《答李几仲书》是一封劝勉后辈的社交信。李几仲是一个小有成就但又很自负的年轻人,他给黄庭坚写信,并附上自己得意的文章,既是求教,也有炫耀之意。要劝勉这样一个有些自傲的年轻人,黄庭坚是花了一番功夫的的:其主要手段就是明褒实贬,劝他不要自负,不要怨天尤人;勉励他要勤奋学习,超越前人。文章措辞得体,语气委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道出:路过,取道。
  • 清湘、八桂:地名,清湘在今湖南境内,八桂指广西一带。
  • 老气有余:形容年轻人言行、气质上显得成熟稳重。
  • 逾年:过了一年。
  • 蒙赐教:承蒙您赐予教导。
  • 归重不肖:推崇我这样不才的人。不肖,自谦之词,意为不贤。
  • 倾囷倒廪:把仓库里的东西全部倒出,这里指毫无保留地拿出。囷(qūn)、廪(lǐn),都是粮仓。
  • ****见畀(bì):给予我。
  • 胸次:心里,胸怀。
  • 木末之风:树梢上的风。木末,树梢。
  • 少孤:小时候父亲去世成为孤儿。
  • 窘于衣食:在穿衣吃饭方面很窘迫,指生活贫困。
  • :通“早”。
  • 偏亲白发:指母亲已老。偏亲,指父亲去世后,单独奉养的母亲 。
  • 从仕:做官。
  • 天资超迈:天赋很高,超出常人。
  • 刻意:用心,专心。
  • 天难于生才:上天很难生成有才能的人。
  • ****琢磨(zhuó mó):指对学问的研究钻研。
  • 中朝:朝廷。
  • 伏惟:下对上(多用于对尊长)的敬词,表示念及、想到。
  • 侍奉之庆:祝对方奉养父母一切安好。
  • 未艾:没有停止,还在持续。
  • 多病眩:经常生病头晕。
  • 奉书草草:写这封信很仓促。

翻译

前些日子我从东边来,路过清湘、八桂一带,每次看到墙壁上的题字,依据其外在表现,就能想象其内在根基,觉得题写这些字的一定是光明磊落之人。向当地士大夫询问此人姓名,那些和你一起交游回来的人都说:“这是个年轻人但气质成熟稳重。”就这样过了一年多,很遗憾还没和你见面。 如今承蒙你给我写信教导,讲述古今之事,还推崇我这个不才之人。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生平得意的文章拿出来给我看,一点都不吝啬。秋高气爽时,登楼远望,心中没有琐事烦扰,吹拂着树梢的微风,沐浴着海边的月光,吟咏你的诗句,真的让我这颓废之人受到激励,才智也得以增进,真是太幸运了。 我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生活在衣食方面很困窘,还要承担弟弟妹妹婚嫁的责任。虽然很早就知道要向先生长辈学习知识,可母亲年事已高,没办法我只能去做官。所以年轻时,能够用来学习的精力只有十分之五,做官之后,用来学习的精力只有十分之三。因此逐渐衰败没有进步,到如今落在各位贤才之后。 我私下观察你天赋很高、超出常人,上有亲人可以依靠,旁有兄弟互相帮助,年龄还不到三十,耳聪目明,如果专心在道德仁义、经史学术上下功夫,所达到的成就应该不止现在这样。我不是说你如今所取得的成就,不能在众多贤才中称雄;只是觉得还比不上古人,所以为你浪费了光阴感到惋惜。 上天很难造就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一定要经过学问的钻研磨砺,才能成就大器;那些不能成才的人,就不能抱怨上天。世间确实需要人才,但有才能的人不一定被任用,君子不会因为不被世间任用就荒废学问;如果是自己懈怠懒惰,就不能归咎于世间了。 我给你说的这些,都是之前在朝廷时听到天下贤德长辈说的话。你要是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应当接着努力进取。现在秋天的暑热还没有减退,真诚祝愿你侍奉双亲一切如意。龙水这个地方的气候比湖南更热,我这老人常常生病头晕,写这封信很仓促。希望你为了亲人也为了自己多多保重。

赏析

这是黄庭坚写给李几仲的一封回信。信的开篇通过描述对李几仲题字的印象以及他人对其评价,引出对李几仲的倾慕,自然又亲切。在信中,作者诚恳地表达了对李几仲来信及分享文章的感激,描绘出欣赏其文章时的惬意情境,体现出对李几仲才华的认可。接着话锋一转,以自身早年为生活所迫而学业受影响的经历,为后文对李几仲的劝诫埋下伏笔。对李几仲,作者既肯定其天赋与现有的成就,又语重心长地指出应珍视时光、在道德学问上更下功夫,展现了对晚辈的殷切期望。同时,信中还围绕人才的培养、任用发表了深刻见解,指出人才需自我磨砺,不能因不被用而废学问,体现了其为人与为学的智慧。文字质朴平实,情感真挚深沉,既有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教诲,又有对人生道理的深刻思索,读来倍感温暖且深受启发 。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