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注释
托咏:以物寓志,托物咏怀。剔秃圞(luán):又亮又圆的样子。圞:团圆,圆貌。
是必:一定要。
底:同“的”。者:语尾助词。
序
这支散曲题为“托咏”,是托物咏怀之意。曲子写一个少女对着天上圆圆的明月,诉说心底的祝愿:愿天下有情人都像明月一样团团圆圆。古人诗、词、曲中常有对月拜祝和把酒发愿的描写,关汉卿的《拜月亭》杂剧中即有对月祝愿的情节,与这首小令有相近的意境。
赏析
曲子开头的“剔秃圞”是元曲中较为常见的语汇,用作圆的形容词。“拜了低低说”一句,颇有情致,发自内心的祝愿,全在一片虔诚,低声的叨念,已将心迹与神态全然勾画出来。祝愿月亮常圆,却用了“是必”两字,似乎由祈求变成了命令,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当事人那专一的要求和迫切的心情。“休着些儿缺”,永远不让圆月有一点儿缺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唯其不情,方见真情。末句“愿天下有情底都似你者”很有分量,足以收束全曲。《西厢记》中,红娘有一句台词,说的是“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那时概况全剧主题的一句名言。这里的“都似你者”,正扣托月咏怀的题目,似月之常圆,正是对“如花美眷”的祝愿。“天下有情底”,范围很广,在情感的深厚之外更增添了博大的内涵。
这支小令所用的几乎是日常口语,朴实而生动,使人似乎听到少女的娓娓诉说,颇具元曲的特有风采,充分体现了作品作为“曲子”的艺术特色。
宋方壶
元末明初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卒年不详,名子正。至正(公元1341年-公元1368年)初年,曾客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来往湖山之间。后来,由于“海内兵变,西北州郡毒于侵暴屠烧,而编民于死者十九”。便移居华亭,筑室于莺湖之西,“闢室若干楹,方疏四启,昼夜长明,如洞天状。有石焉崭然而献秀,有木焉郁然而交阴。盖不待驭冷风度弱水而坐致‘方壶’之胜,因揭二字以名之”。尤其是“甲第连云,膏腴接壤,所欲既足而无求于外,日坐‘方壶’中,或觞或弈”。又,传说有座仙山名‘方壶’,而宋子正“不择地而有其乐,则非‘方壶’而‘方壶’也”。可见他多年正是过着一种隐居生活(参见《清江贝先生集》中《方壶记》)。工散曲,其曲作之中,倾吐了对元代社会的不满,对官场的鄙弃,对奸党的恨恶,对下层妓女的同情,以及对大明王朝的拥护。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现存套数五套、小令十三首。
► 5篇诗文
宋方壶的其他作品
- 《 中吕 · 红绣鞋 · 客况 》 —— [ 元 ] 宋方壶
- 《 山坡羊 · 中吕 · 道情 》 —— [ 元 ] 宋方壶
- 《 中吕 · 红绣鞋 · 阅世 》 —— [ 元 ] 宋方壶
- 《 双调 · 水仙子 · 居庸关中秋对月 》 —— [ 元 ] 宋方壶
相关推荐
- 《 南吕 · 四块玉 · 酷吏 》 —— [ 元 ] 曾瑞
- 《 双调 · 得胜令 · 四月一日 》 —— [ 元 ] 张养浩
- 《 仙吕 · 醉扶归 》 —— [ 元 ] 吕止庵
- 《 黄钟 · 刮地风 · 别思 》 —— [ 元 ] 赵显宏
- 《 中吕 · 迎仙客 · 七月 》 —— [ 元 ] 无名氏
- 《 双调 · 折桂令 · 问苏卿 》 —— [ 元 ] 王晔
- 《 哨遍 · 般涉调 · 高祖还乡 》 —— [ 元 ] 睢景臣
- 《 双调 · 水仙子 · 居庸关中秋对月 》 —— [ 元 ] 宋方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