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堂词录》序

· 谭献
右录三百四十余人,词一千四十七首。叙曰:“词为诗余,非徒诗之余,而乐府之余也。律吕废坠,则声音衰息。声音衰息,则风俗迁改。乐经亡而六艺不完,乐府之官废,而四始六义之遗,荡焉泯焉。夫音有抗队,故句有长短。声有抑扬,故韵有缓促。生今日而求乐之似,不得不有取于词矣。唐人乐府,多采五七言绝句。自李太白创词调,比至宋初,慢词尚少。至大晟之署,应天长、瑞鹤仙之属,上荐郊廊,拓大厥宇,正变日备。愚谓词不必无颂,而大旨近雅。于雅不能大,然亦非小,殆雅之变者欤。其感人也尤捷,无有远近幽深,风之使来。是故比兴之义,升降之故,视诗较著,夫亦在于为之者矣。上之言志,永言次之。志絜行芳,而后洋洋乎会于风雅。琱琢曼辞,荡而不反,文焉而不物者,过矣靡矣,又岂词之本然也哉。献十有五而学诗,二十二旅病会稽,乃始为词,未尝深观之也。然喜寻其恉于人事,论作者之世,思作者之人。三十而后,审其流别,乃复得先正绪言以相启发。年逾四十,益明于古乐之似在乐府,乐府之余在词。昔云:“礼失而求之野。”其诸乐失,而求之词乎。然而靡曼荧眩,变本加厉,日出而不穷,因是以鄙夷焉,挥斥焉。又其为体,固不必与庄语也,而后侧出其言,旁通其情,触类以感,充类以尽。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言思拟议之穷,而喜怒哀乐之相发,响之未有得于诗者,今遂有得于词。如是者年至五十,其见始定。先是写本朝人词五卷,以相证明。复就二十二岁以来,审定由唐至明之词,始多所弃,中多所取,终则旋取旋弃,旋弃旋取,乃写定此千篇,为复堂词录。前集一卷,正集七卷,后集二卷。其间字句不同,名氏互异,皆有据依,殊于流俗。其大意则折衷古今名人之论,而非敢逞一人之私言,故以论词一卷附焉。大雅之才三十六,小雅之才七十二,世有其人,则终以词为小道也,亦奚不可之有。
拼音

注释

前集一卷,正集七卷,后集二卷:珂谨按:书成于光绪八年九月,未刊行,师归道山矣。 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作者的用意不一定在此,可是读者也许能解出此意。与西方罗兰·巴特的提出的“作者死了”的观点不谋而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大晟(shèng):宋徽宗时设立的一个宫廷音乐机构。
  • 郊廊:这里指郊庙祭祀和朝廷。
  • 恉(zhǐ):同“旨”,意旨、意图。

翻译

右边记录了三百四十多人,一千零四十七首词。序言说:“词是诗的余韵,不只是诗的余韵,也是乐府的余韵。音律制度废弃衰颓,那声音就衰亡停歇。声音衰亡停歇,那风俗就会变迁改变。《乐经》遗失了而六艺就不完备,乐府的官职废除了,那四始六义的遗留,就荡然无存、泯灭了啊。因为声音有高亢和低沉,所以句子有长短。声音有抑扬顿挫,所以韵律有舒缓急促。生活在今日而寻求音乐的类似,就不得不在词中有获取了。唐人乐府,多采用五七言绝句。从李太白创立词调,等到宋初,慢词还比较少。到了大晟的官署,像应天长、瑞鹤仙之类,向上进献给郊庙朝廷,拓展扩大了它的领域,正统和变化日益完备。我认为词不一定不能有颂赞,但主要的意旨接近雅。在雅上不能广大,但也不是微小,大概是雅的变化的吧。它感动人的尤其快捷,没有远近幽深之分,风促使它到来。所以比兴的意义,升降的缘故,比起诗来更显著,也在于创作的人啊。上等是用来表达心志,长时间言说次之。心志高洁行为美好,然后就能广泛地契合于风雅。雕琢浮华的词语,放荡而不能返回,有文辞而没有实际,就太过了、奢靡了,又哪里是词原本的样子呢。我十五岁开始学诗,二十二岁旅居在会稽生病,才开始作词,不曾深入地观察它。然而喜欢从人事中探求它的意旨,论述作者的时代,思考作者的为人。三十岁以后,审视它的流派分别,才又获得前代贤人的言论来相互启发。年过四十,更加明白古代音乐的类似在乐府,乐府的余韵在词。从前说:‘礼仪丧失就去民间寻求。’那音乐丧失,是不是就从词中寻求呢。然而那些奢靡、华丽、迷惑人心的,变化更严重,每天出现而无穷无尽,因此就对它鄙夷,对它挥斥。而且它作为一种文体,本来不必一定用庄重的语言,而后从旁侧表达言语,旁通其中的情感,触类旁通来感动人,类推完整。甚至作者的用心不一定是那样,而读者的用心为什么就一定不是那样呢。言语思考推想的尽头,而喜怒哀乐的相互抒发,是在诗中没有得到的回响,现在却在词中有了得到。像这样到了五十岁,看法才最终确定。在这之前写了本朝人词五卷,来相互证明。又对二十二岁以来,审定从唐到明的词,开始有很多丢弃的,中间有很多选取的,最后就是时而选取时而丢弃,时而丢弃时而选取,就写定了这一千篇,是复堂词录。前集一卷,正集七卷,后集二卷。这中间字句不同,名字互有差异,都有依据,不同于流俗。大概的意思就是折衷古今名人的论述,而不是敢放纵

谭献

谭献

清浙江仁和人,原名廷献,字涤生,改字复堂,号仲修。同治六年举人,历知安徽歙县、全椒、合肥、宿松等县。骈文师法六朝,尤工词,家藏前人词曲甚富。有《复堂类集》、《复堂词》,又辑有《箧中词》。 ► 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