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堂词录》序
注释
注释
- 大晟(shèng):宋徽宗时设立的一个宫廷音乐机构。
- 郊廊:这里指郊庙祭祀和朝廷。
- 恉(zhǐ):同“旨”,意旨、意图。
翻译
右边记录了三百四十多人,一千零四十七首词。序言说:“词是诗的余韵,不只是诗的余韵,也是乐府的余韵。音律制度废弃衰颓,那声音就衰亡停歇。声音衰亡停歇,那风俗就会变迁改变。《乐经》遗失了而六艺就不完备,乐府的官职废除了,那四始六义的遗留,就荡然无存、泯灭了啊。因为声音有高亢和低沉,所以句子有长短。声音有抑扬顿挫,所以韵律有舒缓急促。生活在今日而寻求音乐的类似,就不得不在词中有获取了。唐人乐府,多采用五七言绝句。从李太白创立词调,等到宋初,慢词还比较少。到了大晟的官署,像应天长、瑞鹤仙之类,向上进献给郊庙朝廷,拓展扩大了它的领域,正统和变化日益完备。我认为词不一定不能有颂赞,但主要的意旨接近雅。在雅上不能广大,但也不是微小,大概是雅的变化的吧。它感动人的尤其快捷,没有远近幽深之分,风促使它到来。所以比兴的意义,升降的缘故,比起诗来更显著,也在于创作的人啊。上等是用来表达心志,长时间言说次之。心志高洁行为美好,然后就能广泛地契合于风雅。雕琢浮华的词语,放荡而不能返回,有文辞而没有实际,就太过了、奢靡了,又哪里是词原本的样子呢。我十五岁开始学诗,二十二岁旅居在会稽生病,才开始作词,不曾深入地观察它。然而喜欢从人事中探求它的意旨,论述作者的时代,思考作者的为人。三十岁以后,审视它的流派分别,才又获得前代贤人的言论来相互启发。年过四十,更加明白古代音乐的类似在乐府,乐府的余韵在词。从前说:‘礼仪丧失就去民间寻求。’那音乐丧失,是不是就从词中寻求呢。然而那些奢靡、华丽、迷惑人心的,变化更严重,每天出现而无穷无尽,因此就对它鄙夷,对它挥斥。而且它作为一种文体,本来不必一定用庄重的语言,而后从旁侧表达言语,旁通其中的情感,触类旁通来感动人,类推完整。甚至作者的用心不一定是那样,而读者的用心为什么就一定不是那样呢。言语思考推想的尽头,而喜怒哀乐的相互抒发,是在诗中没有得到的回响,现在却在词中有了得到。像这样到了五十岁,看法才最终确定。在这之前写了本朝人词五卷,来相互证明。又对二十二岁以来,审定从唐到明的词,开始有很多丢弃的,中间有很多选取的,最后就是时而选取时而丢弃,时而丢弃时而选取,就写定了这一千篇,是复堂词录。前集一卷,正集七卷,后集二卷。这中间字句不同,名字互有差异,都有依据,不同于流俗。大概的意思就是折衷古今名人的论述,而不是敢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