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雨

大暑陵人酷吏尊,来苏失喜对翻盆。 雷嗔斗醒诸天梦,电笑登开八表昏。 忽噫雄风收雨脚,渐蜷雌霓接云根。 苍苍似为归舟地,试让前滩水涨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陵人:炎热压倒人,形容酷热难耐。
  • 来苏:古代的一种清凉饮料,用于解暑。
  • 翻盆:形容倾盆大雨,比喻雨势猛烈。
  • :愤怒,这里形容雷声的威猛。
  • 斗醒:使……醒来,形容雷声惊动了天地万物。
  • 八表:八方极远的地方,这里泛指四方上下。
  • 雌霓:彩虹的一种,红色或橙色,相对于雷电的雄壮,雌霓较为柔和。
  • 云根:云的底部,这里指云层的边缘。
  • 归舟地:比喻可以避风避雨的地方,如同归家的船只停靠之处。
  • 涨痕:水面因雨水而上涨的痕迹。

翻译

在大暑时节,酷热如暴君压榨着人们,好不容易喝到来苏(清凉饮料)才稍感欣慰,却忽然遭遇倾盆大雨。雷声像愤怒的天神,把众人的睡梦都惊醒,闪电则如狂笑者,照亮了整个昏暗的世界。突然间,一股强大的风止住了暴雨,彩虹(雌霓)柔美地连接着云层的边缘。天空仿佛特意为归来的船只铺开一片避风之地,让前方的河滩上留下雨水涨起的痕迹。

赏析

这首诗以夏日酷暑为背景,通过描绘雷电交加的骤雨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变化。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如“雷嗔”、“电笑”,赋予天气以情感,使得暴雨不再仅仅是自然现象,而是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表达了对清凉和宁静的向往。最后以“归舟地”象征希望和安慰,寓含了对生活困境中人们的关怀和期待。整首诗语言形象,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钱钟书

钱钟书

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编》。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钱钟书享有“文化昆仑”的美誉。他以数学15分,而中英文全优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他淡泊名利,超凡脱俗,因此不少人都说他“狂”。不过,他的狂妄也和他的才气一样出名,钱钟书的狂狷是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有德识学养、才情胆略,更有精神风骨。钱钟书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 1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