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膝轩记

· 管同
自明祖都江宁,而杨吴城濠围于城内,其水流日就狭。及其东至竹桥,有水穴城来会。古所谓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桥,再会钟山之水。又稍南,过大中桥,则淮水入东关,与相灌注,杨吴城濠虽就狭,而会是三水,半里之间,势犹浩瀚。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 予自归江 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署日激射,陰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为小轩,颜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 ,盖往往为所掩也。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辏有相问者,予将何以答之耶?轩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然一时之兴,有不能忘,故追而记之。 柏川桥者,与予所居后户对。其前户所临街,称名多异。或曰:其地古属绵乡,名曰绵乡营。或曰:柏川桥北百余步外,其地为明之东厂;至今犹名曰东厂;而此地则明之饷营也。是二说者,今皆不可考云。
拼音

译文

自从明太祖建都江宁,杨吴城濠便被围到了江宁城内,河水逐渐变得狭小。直到它向东到了竹桥,有一条河水穿过城墙前来汇合。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青溪一曲”。折而向南流,到了柏川桥,又与从钟山流出的河水汇合。又慢慢向南流,过了大中桥,只见淮水流入东关,与它汇合,杨吴城濠虽然变得矮小,但与这三条水流汇合,半里之间,水势还是变得激荡宽广。加上此地向北可以望见鸡笼山,向东北可以望见钟山。而且东岸全是果园菜园,间杂种植了桃树、杏树、韭菜、菘之类的果木菜蔬。山林映衬环绕,船舶往来穿梭。虽然处于城中,大概和郊外也没有什么差别。 我自从回到江宁,共搬了六次家,后来才租屋住在这条河的西边。是一座上百年的老屋,不时有尘埃渗漏下来。每当炎热夏日,骄阳暴晒,阴阴细雨,连绵不绝,或蒸烤闷热,或到处沾湿,环顾室内没有可以躲避的地方。我住在这里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应的。只是这座屋只有四间,除了侍奉母亲、安置妻小、设置厨房以外,完全没有了闲居、休息的地方,心里还是觉得有所缺憾。嘉庆十五年从山东回来,才沿着第二间屋子后面腾出一间屋子的地方,修整成一座小轩,命名为“抱膝”。借来的书堆满书架,放置卧榻一张,起居俯仰,吟啸放歌,便得到了满意的处所。但是这里,前面靠近集市,后面连着内室,左边又与邻居家连在一起;没有隔墙,那所有的行旅之人的歌唱声,妇女儿童的呼叫声、啼哭声,鸡犬的鸣啼吠叫声,嘈杂喧闹,大概没有一刻不传过来。但每当我神会志得,大声诵读,家人总是笑着说我的声音大得吵人。前三者的吵闹声,全都被我掩盖。当年诸葛武侯隐居隆中,抱膝吟诵《梁甫》,当时的人问他的心志,他只是笑而不答。我给小轩命名,哪敢用武侯来自命,大概也就是陶公所说的“容膝易安”的意思罢了。然而我既厌恶鄙视虚假文辞,又不急切地追求科举功名,只有这斗室一间,读书不辍。有人问我,我拿什么来回答他呢?轩修好后,住了一年。第二年,我就被人招请,不常在家。这座屋子于是荒废了。然而当时的兴致,常常回想,不能忘怀,所以就追念写下了这篇文章。 柏川桥,与我的屋子后窗相对。前窗所对的街道,名称多不相同。有人数说:此地古代属绵乡,名叫绵乡营。有人说:柏川桥向北一百多步以外,那个地方是明代的东厂,至今还叫东厂;而此地就是明代的军营。这两种说法,现在都不能考证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明祖:指明太祖朱元璋。
  • 杨吴城濠:杨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城濠即护城河。
  • 僦(jiù)宅:租房子。
  • 厨爨(cuàn):厨房炉灶等炊事设备,这里指厨房。
  • 燕息:安息,休息。
  • 市廛(chán):集市。
  • 闺闼(tà):内室,这里指内宅。
  • 喧阗(tián):喧闹拥挤。
  • 容膝:仅能容下双膝,形容住处狭小,出自陶潜《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

翻译

自从明太祖定都江宁,杨吴时期的城濠被围在了城内,它的水流一天天变得狭窄。等它向东流到竹桥,有水流穿过城墙来与之汇合。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青溪的一段。水流折向南流,到柏川桥,又与钟山流下来的水汇合。再稍微往南,过了大中桥,淮水流入东关,与之相互灌注。杨吴城濠虽然已经变窄,但汇聚了这三条水流,在半里的区域内,水势依然浩大。这里向北可以看见鸡笼山,向东北可以看见钟山。东岸大多是果园和菜圃,交错种植着桃、杏、韭菜、白菜之类的作物。山水相互映衬,船只来来往往,虽然身处城中,几乎和郊外没有差别。

我自从回到江宁,家里一共搬了六次家。最近租了房子住在这条河的西边。老屋已经有百年历史,布满灰尘且有渗漏问题。每到烈日直射,或者阴雨连绵的时候,屋子要么像蒸笼要么到处漏水,环顾四周都没有躲避的地方。但我住在里面从未觉得不舒适。只是这屋子只有四间,除了用来侍奉母亲、安置妻子儿女和设置厨房外,完全没有休息的地方,心里还是觉得有所缺失。嘉庆十五年我从山东回来,才在第二间屋子屏风后面一块大约一楹大小的地方,修缮成一个小轩,题名为“抱膝” 。书架上摆满了借来的书,放置了一张床,我在里面随意地躺卧、高歌,自得其乐。然而这个地方,前面靠近集市,后面连着内宅,左面直接与邻居家相连;没有砌墙只是用木板隔开,凡是过往行人的歌唱声,妇女儿童的呼喊啼哭声,鸡狗的鸣叫声,嘈杂喧闹,几乎没有一刻不会传来。而当我心神舒畅、得意之时,放声高声诵读,家人常常笑着说我的声音吵人。我诵读的声音大概常常把那三种声音都掩盖住了。从前诸葛武侯隐居在隆中,抱着膝盖吟唱《梁甫》。当时的人问他志向是什么,他只是微笑却不说话。我给这个小轩命名,哪里敢拿武侯自比,大概也只是像陶公说的“容膝易安”的意思罢了。然而我既厌恶轻视那些华丽的文辞,又不迫切追求科举功名,这小小的一间屋子,在里面读书不辍,要是有人问我的志向,我该用什么话回答呢?小轩修好后,我住了一年。第二年,我被别人邀请外出,不常在家。这个屋子就荒废了。但一时的兴致,又不能忘怀,所以就追述往事把它记下来。

柏川桥,和我房子的后门相对。房子前门所面临的街道,称呼有很多不同。有人说:这个地方古代属于绵乡,名叫绵乡营。有人说:柏川桥往北一百多步外,那个地方是明朝的东厂;到现在还叫东厂;而这里则是明朝的饷营。这两种说法,现在都没办法考证了。

赏析

这篇散文以简洁流畅的文笔,描绘了作者所居之地的周边环境,如城濠与各水流汇聚呈现的浩渺之势、山水田园相得益彰的自然之美,勾勒出一幅独特的城市与自然交融的画面。作者详细叙述了自己修缮“抱膝轩”的缘由与经过,于简陋局促中营造出一方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体现出安贫乐道的心境。文中对周边嘈杂之声的描述,增添了生活气息,同时又通过与诸葛武侯、陶潜等古人的关联,深化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作者借由小轩寄寓对人生志向与追求的思考,使文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理性的思索,韵味悠长。文章兼具生活写实与情感寄寓,展现了作者淡雅的文学风格及丰富的内心世界 。

管同

清江苏上元人,字异之。道光五年举人。姚鼐弟子。以文名家,论文提倡阳刚之美,兼工诗。有志经世,不获用。有《因寄轩诗文集》、《七经纪闻》、《孟子年谱》、《文中子考》等。 ► 4篇诗文

管同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