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注释
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赏析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此重申上句意。孔子谓我平日无所行而不与二三子以共见。诸君所共见者,即丘其人。学于其人,其人具在,复何隐?此处孔子特地提出一行字,可谓深切之教矣。盖诸弟子疑孔子于言有隐。孔子尝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又曰:“天何言哉?”“予欲无言。”不知天虽无言,时行物生,天道已昭示在人,而更何隐?诸弟子不求之行而求之言,故孔子以无行而不与之道启之。
本章孔子提醒学者勿尽在言语上求高远,当从行事上求真实。有真实,始有高远。而孔子之身与道合,行与学化。其平日之一举一动,笃实光辉,表里一体,既非言辨思议所能尽,而言辨思议亦无以超其外。此孔子之学所以为圣学。孔子曰:“默而识之”,其义可思矣。
本章是孔子自语,盖当时可能有人在对孔子进行访谈,问及孔子是否对同学们留了一手,或者孔子意识到有人以为自己对学生留了一手,所以孔子对此一方面进行辟谣:“吾无隐乎尔”, 另一方面又开始对学生们进行教育“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突出其 “行”,而不直言“言”,体现了孔子一贯的执其两端的教学风格。
孔子的一言一行,都是落在学生眼睛里的,老师教学生,一般以言为主,如今日之课堂,然而孔子却单将“行”字拈出,盖可包含二层含义:
一、于己,我孔丘是知行合一的,我所行即我所言,实践证明,我把教给你们的知识自己也在执行;
二、于人,提醒同学们不要老是在在言语上求高远,而应当从行事上求真实。有真实,始有高远。所谓说的好听,不如做的好看。
读本章可体会到孔子对于己所倡导之理念,身体力行,身与道合,行与学化。其平日之一举一动,笃实光辉,表里一体,非言辨思议所能尽,而言辨思议亦无以超其外。孔子曰:“默而识之”,其义可思矣。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
孔子的其他作品
- 《 论语 · 公冶长篇 · 第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公冶长篇 · 第八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三则 》 —— [ 周 ] 孔子
- 《 大道之行也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述而篇 · 第二十八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述而篇 · 第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宪问篇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子罕篇 · 第二十四章 》 —— [ 周 ] 孔子
相关推荐
- 《 论语 · 公冶长篇 · 第二十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述而篇 · 第一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述而篇 · 第十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公冶长篇 · 第九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先进篇 · 第十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乡党篇 · 第二十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里仁篇 · 第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里仁篇 · 第二十二章 》 —— [ 周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