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筝 (zhēng):古代弦乐器,类似现在的筝。
- 琴 (qín):中国传统弹拨乐器,有七弦或十二弦。
- 赤口白舌:形容说话刻薄、尖锐。
- 丝竹:指弦乐器和竹制吹奏乐器,泛指音乐。
- 衷曲:内心深处的情感或秘密。
- 悒悒 (yì yì):忧郁不乐的样子。
- 肾 (shèn):动物内脏之一,这里是比喻生命活力。
- 蛾 (é):昆虫,蝴蝶类的一种。
- 希 (xī):少,稀疏。
翻译
想弹奏却没有筝,想抚弄却没有琴。嘴巴刻薄,怎样才能表达心中的情感? 歌唱似乎不够,音乐的力量胜过肉食。逐渐接近自然,但难以传达内心的真挚情感。 如同春天在花丛中,如盐溶解于水中。看似无物却又存在,让人感到抑郁无法排解。 就像蚕茧里藏着生命力,一旦化为蛾就能飞翔。心中若有所感,却突然变得稀疏。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四言句式,描绘了诗人对艺术表达的渴望与无奈。他用“无筝”、“无琴”象征着内心的孤独与艺术的缺失,暗示自己虽然有丰富的感情,却找不到合适的载体来倾诉。赤口白舌的比喻,暗指语言在表达深层情感上的局限。接着,诗人表达了对音乐的赞美,认为它能更直接地触及人的内心,尤其是那种微妙而难以言表的情感。最后,诗人以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和心灵的变化作比,形象地揭示出情感的复杂性与变化无常,以及试图捕捉内心世界的困难。整体上,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对艺术与情感的独特见解。

钱钟书
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编》。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钱钟书享有“文化昆仑”的美誉。他以数学15分,而中英文全优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他淡泊名利,超凡脱俗,因此不少人都说他“狂”。不过,他的狂妄也和他的才气一样出名,钱钟书的狂狷是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有德识学养、才情胆略,更有精神风骨。钱钟书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 1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