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节绍圣日记前帖赞

· 岳珂
史本乎公,不厌于复。 重观绍圣以来之记述,初无及于郑雍。 非亲札之具存,虽欲考之而孰从。 如王谊李祉之实迹,遍考史录,皆无预乎此案之中。 郦保姓名,亦各不同。 至于韩忠彦力谏兴狱,直乞陛下且与含容。 安焘面析章惇,以为乡风。 此皆系其人之大节,而金匮之汗青,皆泯泯于二人之忠。 凡此帖纸之所具,以同时附会白帖子之人,犹能秉直以写其衷。 抑可以见人心之是非,本无所蔽蒙也。 然于此时,凡六人者皆有所抗论,独雍首尾噤然若不预者。 佩玉端委,接武夔龙,又何其无一言之献替,广于四聪耶。 迎合于始,循默于终,而迄不免于党籍之归,此枉道事人之所以不胜于直躬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绍圣:宋哲宗赵煦的第二个年号。
  • 郑雍:人名。
  • 札(zhá):古代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
  • 王谊:人名。
  • 李祉:人名。
  • 郦保:人名。
  • 韩忠彦:人名。
  • 兴狱:兴起案件。
  • 含容:容忍,宽恕。
  • 安焘:人名。
  • 章惇:人名。
  • 乡风:倡导风气。
  • 金匮:金属制成的柜子,古时用以收藏文献或文物。
  • 汗青: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后指著述完成。
  • 白帖子:指匿名的帖子。
  • 佩玉端委:佩着玉饰,端正地站立。
  • 接武夔龙:紧跟着夔龙。夔龙:相传舜的二臣名。
  • 四聪:四方通明,指耳根灵通。

翻译

史书依据公正,不厌恶重复。重新观看绍圣以来的记述,起初没有涉及郑雍。如果不是亲手写的还保存着,即使想考查又能跟从谁呢。像王谊、李祉的实际事迹,遍查史书记录,都没有参与到这个案件中。郦保的姓名,也各自不同。至于韩忠彦极力劝谏兴起案件,直接请求陛下暂且给予容忍。安焘当面剖析章惇,认为是倡导风气。这些都关系到这些人的大节,而金柜子里的青史,都泯灭在这两个人的忠诚里。凡是这些帖子所具备的,因为同时附和那些匿名帖子的人,还能秉持正直来书写他们的内心。也可以看出人心的是非,原本是没有被遮蔽和蒙蔽的。然而在这个时候,总共这六个人都有抗争议论,唯独郑雍从头到尾沉默好像没有参与。佩着玉饰端正地站立,紧跟着夔龙,又为何没有一句话的进言或建议,让四方都听到呢。在开始时逢迎应和,在最后沉默不语,最终却还是不免被归于党籍,这就是邪曲地侍奉人之所以比不上正直自身的原因。

赏析

这段赞文主要是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强调了史书应秉持公正,通过对绍圣以来一些记述的考查,指出像郑雍在某些事件中表现沉默,而其他人如韩忠彦、安焘等有各自的行为举动和观点。还提到了匿名帖子能反映人心是非。最后指出迎合的行为最终也难逃党籍之累,而正直自身更为可贵。整体行文用词古雅,对历史的剖析深入且富有见解,以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

岳珂

宋相州汤阴人,居嘉兴,字肃之,号亦斋,又号倦翁。岳霖子。宁宗朝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仕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制置使。因恨秦桧陷害其祖岳飞,作《金陀粹编》及《吁天辩诬集》、《天定录》以辩诬。有《九经三传沿革例》、《宝真斋法书赞》、《愧郯录》、《桯史》、《玉楮集》。 ► 7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