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吟

太平燕赵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 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 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 民得夸襦兵得帅,禦戎何必问严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河朔:地区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 燕赵:战国时的燕国和赵国,这里借指河朔地区。
  •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
  • 敢话:敢于谈论。
  • 诗书:泛指书籍,这里指以诗书所代表的文化和智慧。
  • 上将:高级军事将领。
  • 犹怜:仍然怜惜。
  • 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
  • 子房:即张良,字子房,汉初杰出的谋臣,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
  • 帷幄(wéi wò):指室内悬挂的帐幕,常借指天子决策之处或谋划。
  •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以善于用兵和守边著称。
  • 耕桑:耕田植桑,泛指农业生产。
  • 夸襦(rú):夸,夸奖;襦,短衣,这里指百姓生活富足。
  • 禦戎(yù róng):抵御外族侵略。
  • 严尤:王莽时将领,曾建议以诱降为主的策略来对付匈奴,这里借指主张以武力征伐为主的人。

翻译

在太平时期的河朔地区可以悠闲地游玩,到了三十岁才明白一个壮士应有的抱负和羞耻。敢于谈论凭借诗书之学成为上将,仍然怜惜以仁义之心对待诸侯。张良在营帐中筹划使国家平安无事,李牧重视耕桑使百姓丰收。百姓能有好的生活士兵能有好的统帅,抵御外敌何必去问那些主张武力征伐的人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范仲淹对国家治理和军事策略的一些见解。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抱负的思考,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接下来,诗人提到了以诗书为智慧、以仁义对待诸侯,体现了他对文化和道德的重视。诗中以张良和李牧为例,强调了谋略和重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最后,诗人认为只要百姓生活富足,军队有好的统帅,就能够抵御外敌,而不必过于依赖武力征伐。整首诗意境开阔,语言简练,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对国家安危的关注。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一说河北真定府)。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伊川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全集》传世,通行有清康熙岁寒堂刻版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