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学舍书怀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睢阳(suī yáng):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
  2. 无赖:这里指白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样子。
  3. 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常用来形容京城,这里借指朝廷。
  4. 汉苑:汉代的宫苑,这里代指宋朝宫廷。
  5. 歌凤鸟: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曾唱歌讽刺孔子企图参与乱世政治,此处表示在国家多难之时不应像接舆那样消极避世。
  6. 赋鹪鹩(jiāo liáo):西晋张华曾作《鹪鹩赋》以表明自己安于卑微的志向,此处作者以之自比,说自己才薄却也要有所抒发。
  7. 瓢思颜子:颜回箪食瓢饮却不改其乐,用此典故表达自己即便生活艰难也能保持乐观。
  8. 钟君:即钟子期,俞伯牙弹琴遇钟子期为知音,此句意为希望能遇到知音。
  9. 斯文天未丧:出自《论语》,原指文化不会被老天灭绝 ,这里指正道不会消失。
  10. 涧松、山苗: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涧松和山苗对比,表现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作者此处说涧松不必怨恨山苗,表达一种豁达态度。

翻译

白云自由自在,京城却十分遥远,汉苑之中可有人在吹奏那美妙的洞箫。国家正处多难之秋,不应像接舆那样消极避世,我虽才疏学浅,尚可如张华赋那鹪鹩以抒志向。像颜回那样,即使只有一瓢陋食,心中也能保持快乐;如果遇到如钟子期般的知音,所有遗憾即刻消散。只要上天还不灭绝这斯文正道,那涧底之松又何必去怨恨山上的幼苗呢。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范仲淹在睢阳学舍时期复杂的心情与高远的志向。首联通过描绘白云的自在与京城的遥远,暗衬自己难以接近朝廷施展抱负的无奈。颔联以巧妙的典故对比,表明在艰难局势下自己的积极态度,虽才不高但仍愿有所作为。颈联引用颜回安贫乐道和俞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的典故,凸显自己精神上的坚守与对知音的渴望。尾联以“涧松”“山苗”自比,表现出一种超脱豁达的人生观,坚信正道存于世间,不必计较一时的得失。整首诗情感细腻而激昂,境界开阔,充分展现了青年范仲淹在困境中执着追求、坚守自我的高尚品质与远大抱负 。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一说河北真定府)。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伊川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全集》传世,通行有清康熙岁寒堂刻版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