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妙虚道士诗

我爱高人巧卜居,林烟深处着精庐。 煎茶石鼎客当酒,斸笋竹篱自荷锄。 隐几要同吾丧我,凿池戏问子非鱼。 高山流水知音少,欲去频听辄驾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卜居:择地居住。
  • 精庐:学舍,书斋。
  • 斸(zhú):挖。
  • 隐几:靠着几案。
  • 丧我:出自《庄子·齐物论》,指人从形骸、世俗的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忘我之境。
  • 子非鱼:出自《庄子·秋水》,用以说明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味。

翻译

我喜爱高人巧妙地选择居住之地,在树林烟雾的深处建造了精致的房舍。 在石鼎中煎茶当作美酒来款待客人,在竹篱边挖笋亲自扛着锄头劳作。 靠着几案想要达到忘我之境,开凿水池戏问是否如子非鱼般难以互相理解。 如同高山流水般的知音太少了,想要离开却频频听到(这如高山流水般的诗意之音),便又驾车返回。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在山林中自在的生活以及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思考。诗中通过描写道士的居处环境、日常生活和内心追求,展现出一种宁静、超脱的意境。

首联写出了道士居住之地的清幽,表现出诗人对其选址的赞赏。颔联描述了道士煎茶待客、挖笋劳作的情景,体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颈联中“隐几要同吾丧我”表达了对忘我境界的追求,“凿池戏问子非鱼”则蕴含着对相互理解的思考。尾联“高山流水知音少”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感慨,“欲去频听辄驾车”则表现出诗人对这里的留恋,或许也是对这种诗意生活的不舍。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学意味。

金履祥

宋元间婺州兰溪人,字吉父。少有经世志,博览群书。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专治朱熹之学。咸淳七年,襄樊围急,建言由海道攻燕,所言经过地方、洋面等,悉与后来元朝海运路线相符。德祐初,起为史馆编校,不就。宋亡,隐金华山中,训迪后学。晚居仁山下,学者称仁山先生。卒谥文安。有《大学疏义》、《论语集注考證》、《通鉴前编》和《仁山集》等。 ► 8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