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
注释
- 上元:节日名,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 俳谐体:一种具有诙谐、幽默风格的文体形式。
- 斗野:地名。
- 吴台:指姑苏台,在今江苏苏州姑苏山上。
- 酒垆: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借指酒店。
- 投琼:投掷骰子。
- 筼筜: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
- 菡萏:荷花的别称。
- 厖:同“庞”,庞大。
- 闬:里巷的门,又泛指门。
- 薝卜:梵语,又作“瞻卜伽”“旃波迦”“瞻波”等,植物名。花黄色,气香浓。
- 圆魄:指月亮。
- 毬:同“球”。
- 蚌:这里指水蚌傀儡戏。
- 钳赭:以铁钳加于颈,为古酷刑。
- 粔籹:古代的一种食品。
- 饴饧:饴糖。
- 筳篿:古代楚人占卜的一种方法。
- 长铗:长剑。
- 檠:灯架,也指灯。
- 掎摭:指摘。
翻译
在斗野丰年屡屡出现之际,吴台的欢乐之事也相并发生。酒肆先响起密集的鼓声,灯市早早地开始投掷骰子。欣喜灯油价格便宜,吉祥占得雨雪天晴。筼筜如同仙子的洞府,荷花把城市幻化。桅杆上的火炬让人怀疑是龙出现,桥上的星星让人惊讶于似鹊桥形成。小家那庞大之物独自盘踞,高门由两只鹿支撑。屏风展开闪耀着云母的光辉,门帘垂挂晃动着水晶。万千窗户上的花眼细密,千条缝隙里如宝玉彩虹般明亮。薝卜花在丹房悬挂,葡萄绿蔓萦绕。方形的绢上翻动着史册,圆形的月亮缀在门衡之上。投掷蜡烛腾空很稳,推动圆球滚地轻盈。映着光鱼隐约可见,转动影子骑士纵横。轻薄的人唱着歌走过,癫狂的社舞呈现。村田上蓑衣斗笠很是野性,街市上管弦之声清脆。里巷分别写题句,官衙各自有别样的扁名。旱船远远地好似在漂浮,水傀儡就近像真的一样。用铁钳和红土给受刑者装饰,嘲笑着画在乐棚上。围观的人群阻塞了瑶席都很狭窄,喊着口号在绮丽花丛中争相。门禁的钥匙直到三更才通,归去的马鞭任凭到五更。桑蚕有春天蚕茧的劝勉,花蝴蝶迎接夜里的蛾子。凫子用丹笔来描绘,鹅毛剪成雪花般的形状。珍贵的糖果如粔籹,乌黑光润的美饴糖。捏粉团有团栾的意味,熬稃发出腷膊的声响。用筳篿占卜带着怪异,香火中婢女献出忠诚。用扫帚占卜拖地裙是否应验,根据箕上的诗句落笔惊人。细微如同针的尾部,低贱就像苇草的分茎。末世的风俗难以阻止,美好的时辰暂且放纵。此时纷纷有车马,有客人安静在柴荆之处。幸好归来了长剑,居然照亮了短灯。生涯只剩下这病弱之骨,节物还带着故乡之情。摘取成就这俳谐体,询问查询直到里间的百姓。谁来修订吴地的方志,姑且用来帮助讥讽评论。
赏析
这首诗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吴中地区上元节的热闹景象和各种民俗风情。诗中通过对丰富多样的活动、物品、场景的描写,如丰年景象、酒肆灯市、各种表演、特产美食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人们的欢乐氛围。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些风俗特色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诗的语言形象且富有表现力,通过众多生动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让读者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上元节的独特魅力。此外,还在描述中夹杂了一些对社会风气等方面的点评,体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整首诗既是一幅生动的节日画卷,也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记录和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