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史君王龟龄闵雨再赋一首
老农歌舞手作拍,一雨纷纷稻花拆。
去年秋田旱政苦,史君随车有甘雨。
旁州不熟我州熟,至今中家有藏谷。
地碓舂粳珠满斛,老农左餐仍右粥。
史君行矣伊佐汤,缉熙和气无常旸。
岂徒一雨润九谷,要为万物除千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鄱(pó)阳:古县名,今属江西。
- 史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 龟龄:这里指王龟龄,鄱阳知州。
- 闵雨:指为久旱不雨而忧伤。
- 拆:这里指稻花绽放。
- 政:通“征”,表示症状、情形。
- 随车:意思是随车行止,这里借指州官出行视察。
- 中家:中产之家。
- 碓(duì):舂米用具。
-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 粳(jīng):稻的一种,米粒宽而厚,近圆形,米质黏性强,胀性小。
- 斛(hú):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 伊:助词,用于句中,无实义。
- 佐汤:辅佐君王,这里可理解为辅佐朝廷治理地方。
- 缉熙:光明,光辉。
- 常旸(yáng):长期晴天。
翻译
老农们欢快地唱歌跳舞,双手打着节拍,一场雨纷纷落下,稻花绽放开来。去年秋天田地干旱,情况很糟糕,史君乘车视察,带来了甘甜的雨水。邻州的庄稼收成不好,而我们州的庄稼却丰收了,到现在中产之家还有储存的稻谷。用地碓舂出的粳米装满了斛,老农们不仅能吃上干饭,还能喝上稀粥。史君您将要离开了,希望您能辅佐朝廷,让光明祥和之气充满世间,不要出现长期的晴天。这一场雨不只是滋润了九谷,而是要为世间万物消除各种灾祸。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及时雨带来的丰收景象,以及对史君的赞美和期望。诗的开头通过老农的歌舞表现了雨水带来的喜悦和丰收的欢乐。接着回忆去年的旱情,与今年的丰收形成对比,突出了史君随车带来甘雨的功绩。然后描述了丰收后中产之家的富足,以及老农们的温饱生活。最后表达了对史君的祝福和期望,希望他能在辅佐朝廷治理地方时,带来光明祥和,消除万物的灾祸。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对地方官员的赞美和期望。

张孝祥
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字安国,别号於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父张祁,任直祕阁、淮南转运判官。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张孝祥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祕书省正字。历任祕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宋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又为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颇有政绩。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仅三十八岁。张孝祥善诗文,尤工词,才思足敏,词风清俊爽朗,佳处直逼东坡。史称其「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念奴娇·过洞庭》见其本领。今存《於湖集》四十卷、《於湖词》一卷。《全宋词》辑录其词二百二十三阕。
► 6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