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兴

溪山争献状,易得小诗成。 病骨如松瘦,清愁似草生。 苦无人比饭,喜有弟分羹。 下及长须辈,人言似顾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谩兴:随兴而写,漫不经心之作。“谩”(màn)有随意、漫然之意。
  • 献状:呈现出美好的姿态、样子。
  • 病骨:比喻体弱多病的身躯。
  • 比饭:比是“给予”的意思,比饭即给予饭食,意思是得到他人的接济食物 。
  • 分羹(gēng):分享食物。羹,有浓汁的食物。
  • 长须辈:指仆人。
  • 顾荣:西晋时期官员、名士。顾荣在洛阳时,看到执烤肉的仆人想吃烤肉,便把自己那一份给了他,表现出关心照顾他人的品德。这里借指作者家的仆人也能得到较好的对待。

翻译

溪边的山峦争着向我展现它们美妙的姿态,让我很轻易地就写成了一首首小诗。我那病弱的身体就像枯瘦的松树那般单薄,心中的清冷愁绪如野草一样不断滋生。遗憾的是很少有人给我送来饭食救济,所幸还有弟弟能和我分享食物。向下惠及家中的仆人,人们说我对待他们,就如同顾荣一样关怀备至 。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生活的多个层面。开篇“溪山争献状,易得小诗成”,展现出自然景色激发诗人创作灵感,那种闲适高雅的心境跃然纸上,描绘出了山水灵动、诗意洋溢的画面。然而,笔锋一转,“病骨如松瘦,清愁似草生”则直白地表达出诗人身体的衰弱和内心忧愁不断。这种对比,更凸显了其生活的艰难和心境的苦涩。“苦无人比饭,喜有弟分羹”真实地刻画了生活困境与兄弟间真挚的手足之情,在困苦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最后“下及长须辈,人言似顾荣” 表明诗人不仅顾念自身与家人,对仆人也关怀有加,进一步体现出他高尚的人品。整首诗语言质朴,却情感真挚,通过对生活点滴的描述,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复杂的人生境遇和美好品德。

陶梦桂

陶梦桂,今仅存民国宜秋馆翻刻清雍正十二年修补明崇祯元年裔孙陶文章刊本。事见本集卷三宋罗必先《故知容州朝请陶公墓志铭》及近人李之鼎跋。 陶梦桂诗,以宜秋馆翻刻本(藏浙江图书馆)为底本,底本明显错讹酌予订正。 ► 1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