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会其一南丰登高
重整登高屐。群玉峰头,万里秋无极。远山青欲滴。新雁过、缥缈孤云天北。烟入小桥低,水痕退、寒流澄碧。对佳辰,惊心客里,鬓丝堪摘。
风流晋宋诸贤,骑台龙山,俯仰皆陈迹。凭阑看落日。嗟往事、唯有黄花如昔。醉袖舞西风,任教笑、参差凫舄。但回首、东篱久负,有谁知得。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登高屐:一种登山用的木鞋,有齿,可便于在崎岖山路行走。
- **群玉峰:山峰名,这里泛指众多山峰。
-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 **新雁:刚从北方飞来的大雁。
- **烟:雾气。
- **惊心:内心受到触动,感到惊心。
- **鬓丝:鬓发,借指衰老。
- **风流:这里指有才华、洒脱不羁的风度。
- **晋宋诸贤:指魏晋、刘宋时期的那些名士贤人,多有登山临水、宴集游乐之举。
- **骑台龙山:骑台,指代游乐之地;龙山,在今湖北江陵西北 ,东晋时桓温曾于重阳节登上龙山宴会宾客。
- **俯仰:一俯一仰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 **陈迹:过去的事迹、事情。
- **凭阑:靠着栏杆。
- **黄花:菊花。
- **醉袖:醉后舞动的衣袖。
- **参差:不齐的样子。
- ****凫舄(fú xì)**:《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记载,王乔为叶县令,每月初一、十五都能到京城朝见皇帝。明帝感到奇怪,派人打听,发现每次王乔来的时候,总有一对野鸭飞来。于是命人张网捕捉,只得到一只鞋,原来是王乔上朝穿的官鞋。后用“凫舄”指代官员的行踪、鞋履等,这里可能是说众人的醉态像仙人般洒脱不羁。
- **东篱:指代隐居生活。出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翻译
重新整理好登山用的木鞋,来到群玉峰之上。极目远眺,万里秋色无边无尽。远处的山峦,青绿得仿佛能滴出水来。新飞来的大雁翩翩飞过,在那遥远的云天北面若隐若现。雾气萦绕在低矮的小桥边,水位下降,寒冷的河水清澈碧绿。正值这美好的节日(重阳节),身处他乡的我内心触动,两鬓已生出白发,仿佛能随手摘下。
当年那些晋宋时期的风流贤士,在骑台、龙山等地宴游,然而现在这些都已成为过往的陈迹。靠着栏杆,看着那渐渐西下的落日。感叹过去的那些事呀,只有菊花还像过去一样盛开。醉后挥舞着衣袖,在西风中尽情舞动,哪怕旁人笑话我们东倒西歪,似仙人般醉态百出。只是回首往昔,长久辜负了那东篱下的隐居生活,又有谁能知道我内心的这份遗憾呢?
赏析
这首词以重阳节登高为背景,抒发了词人复杂的情感。上阕描绘了登高所见的壮阔秋景,群玉峰头的万里秋光、青山滴翠、新雁缥缈、小桥流水等景象,勾勒出一幅宏大且清幽的秋日画卷,同时“惊心客里,鬓丝堪摘”又流露出了词人客居他乡、岁月催人的感慨。下阕则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晋宋诸贤的风流往事,如今一切皆成陈迹,唯有落日黄花依旧,今昔对比,更添历史的沧桑感和对人生的叹惋。“醉袖舞西风,任教笑、参差凫舄”描绘出一种狂放不羁的醉态,看似洒脱却蕴含着更深的无奈与苦闷。最后“但回首、东篱久负,有谁知得”直接表达了词人对未能过上理想的隐居生活的遗憾,体现了他在尘世奔波中内心对宁静淡泊的向往。全词情景交融,将自然景色、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感紧密相连,情感真挚深沉,意境雄浑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