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宋中道家藏书画

· 蔡襄
宣献业文学,尝作调羹盐。 藏书百千帙,传世惟清廉。 东堂得春和,花卉晨露沾。 之君延宾从,当昼褰珠帘。 朱函青锦囊,宝轴红牙签。 大令至欧褚,屈玉联钩钤。 草行战骑合,楷正中军严。 水墨固昏淡,骨气犹深潜。 江田亦名手,农野兴锄镰。 桑麻妇女喜,馌饷儿童觇。 列女自幽閒,明眸咽颈纤。 昔人何遥遥,意会相披瞻。 南曹古貌醒,博士新诗炎。 持杯屡属我,谓我毫锥铦。 煤妪浮醉钿,研流泣秋蟾。 放洒云雷起,取馀风浪恬。 鄙艺岂足多,诧语谁能兼。 因思左宣献,载檄陪车幨。 辱公知遇厚,表里曾无嫌。 间复请笔法,指病如投砭。 今朝观故物,惜已悲惭兼。 层丘恩德重,素发年华添。 不能枉尺寻,况乃事飞钳。 壮心久已衰,奇尚顾未厌。 幸公有令子,辞源横江灊。 剧饮以自慰,后庆其人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宣献:指宋庠(xiáng),谥号“宣献” ,北宋官员、文学家。
  • 调羹盐:《尚书·说命下》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里指代辅助帝王治理国家。
  • 帙(zhì):书一套为一帙。
  • 褰(qiān):撩起,揭起。
  • 朱函青锦囊:红色函套、青色的锦囊,用来装书画珍品。
  • 宝轴红牙签:珍贵的卷轴和红色的牙签(藏书标识)。
  • 大令:指王献之,人称“王大令”。
  • 欧褚:欧阳询和褚遂良,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 屈玉联钩钤(qián):形容书法笔画优美、笔法精妙。钩钤,书法术语。
  • 馌(yè)饷:给在田间劳动的人送饭。
  • 觇(chān):看,偷偷地察看。
  • 幽閒(xián):同“悠闲”,形容女子娴静。
  • 南曹:官职名。这里可能是指一位姓南曹的人。
  • 博士:古代学官名,这里指一位博士。
  • 毫锥铦(xiān):毛笔笔尖很锐利,形容书法笔法利落。铦,锋利。
  • 煤妪:这里指磨墨的女仆。
  • 秋蟾:秋月,这里形容砚台里的墨汁如秋月般清亮。
  • 车幨(chān):车帷。
  • 投砭(biān):用石针治病,这里指指出笔法的毛病。
  • 飞钳(qián):一种权术。

翻译

宣献公以文学建功立业,曾经辅佐帝王治理国家。他藏书成千上万套,留给后人的唯有清正廉洁。东堂迎来春天的和暖,花卉清晨沾满露水。您邀请宾客相随,白天撩起珠帘。有红色函套、青色锦囊包裹,宝轴配上红色牙签来标识。书法有王献之直到欧阳询、褚遂良之作,笔画优美笔法精妙。草书行书似战骑汇合,楷书如中军般严整。水墨画虽然色彩昏淡,但其内在骨气依然深蕴暗藏。江田也是绘画名手,画的是农家田野里人们拿起锄头镰刀劳作的景象。桑麻生长让妇女们满心欢喜,孩子们偷偷看着给田间劳作之人送饭的场景 。画中的列女娴静悠然,明亮的眼睛、纤细的脖颈。古人距离我们是多么遥远,只能凭借这些书画通过意会来欣赏。南曹一副古人容貌让人警醒,博士的新诗热情洋溢。他屡次举杯劝我饮酒,夸我笔法锐利。磨墨的女仆打翻醉人的脂粉,砚台里的墨汁流淌宛如哭泣的秋月。尽情挥洒笔墨时如风云雷电兴起,收笔时又像风浪平定般恬淡。我这浅陋的技艺哪值得夸赞,那些赞叹之语我又怎能完全担得起。因而想起已故的左宣献公,我曾带着文檄追随他的车驾。承蒙他深厚的知遇之恩,对我表里如一毫无嫌隙。偶尔我向他请教笔法,他指出毛病就像用石针治病般准确。如今看到这些旧物,既惋惜又满怀悲惭。他对我的恩德如山丘般厚重,如今我白发渐增岁月流逝。我既不能枉道以求进,更何况去施展权术。我的壮志早已衰退,可对奇文妙艺的崇尚却还不厌倦。幸而宣献公有优秀的儿子,他的文辞如横流的江水。就此开怀畅饮聊以自慰,期待他有美好的前程。

赏析

这首诗围绕观赏宋中道家中收藏的书画展开。开篇先赞美宣献公的文学功绩和清廉品德,进而引入对书画收藏的描述。诗中对收藏的书画进行了细致刻画,展现诸多名家之作的神韵,包括书法的各类风格和绘画中的生活场景、人物姿态。作者还插入自身经历,回忆宣献公的知遇之恩以及对自己笔法的教导,使诗歌情感更加丰富深沉。后半部分联系当下,既有对时光流逝、自己壮志衰退的喟叹,也有对宣献公子嗣的期许。整首诗将欣赏书画的感悟、对故人的追思、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巧妙融合,语言典雅,情感真挚,是一篇佳作。

蔡襄

蔡襄

蔡襄,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1] 。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 4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