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登马子山观漕亭

· 蔡襄
庙社奠东都,恃德非恃险。 聚兵三十万,待哺无容歉。 西有砥柱峻,菽麦不踰陕。 齐鲁粮食艰,灞水不潋滟。 唯馀汴渠利,直贯长淮隒。 岁输六百万,江湖极收敛。 挽送入太仓,因陈失盖弇。 将漕苟不登,汝职兹为忝。 或谓取太多,六路有丰俭。 其间一不熟,饥殍谁能掩。 一旦俾之粟,是人意常慊。 区处失其宜,斯言反为玷。 尝欲请增减,革孚亦须渐。 连营今饭稻,香美若菱芡。 因循未易论,官曹畏书检。 虚亭一临眺,比比危樯飐。 来从数千里,岁时空苒苒。 雨馀山气净,黛色浅深染。 夜昏渔火出,倏忽电光闪。 须臾月色空,水面铺寒簟。 相逢喜道旧,城柝屡移点。 因语发长谣,谁能刊琬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汴渠:中国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运河。
  • 隒(yǎn):山崖。
  • 忝(tiǎn):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
  • 俾(bǐ):使。
  • 慊(qiàn):憾。
  • 玷(diàn):白玉上面的斑点,喻缺点。
  • 革孚:应为“革复”,改变,恢复。

翻译

在京城东边建立的庙宇社稷,靠的是德行而非险要地势。聚集三十万兵丁,等待着粮食供给不容有缺欠。西边有险峻的砥柱山,豆子麦子不能越过陕地。齐鲁之地粮食艰难,灞水也没有波光粼粼。只有汴渠的好处,直接贯通长长的淮河崖岸。每年运送六百万粮食,江湖都极力收敛。挽运送入大粮仓,趁机陈述失去遮盖的弊病。负责漕运如果不成功,你的职责就有愧了。有人说收取太多,六路有丰收或节俭。其中一处不丰收,饥饿而死的人谁能掩盖。一旦让他们有了粮食,这人会心中常常有遗憾。安排处置不得当,这话反而成了瑕疵。曾经想要请求增减,变革也需要逐渐。连连军营如今吃着稻米,香美如同菱角芡实。因循守旧不容易谈论,官府害怕公文审查。空亭一处可以登高远眺,到处都是危险的樯帆飘动。来自几千里外,一年年时光白白流逝。雨后天山之气纯净,黛色有深深浅浅的沾染。夜晚昏暗渔火出现,忽然间电光闪闪。不一会儿月色空空,水面铺上了寒冷的竹席。相逢高兴地叙说旧事,城中更鼓屡屡变换更点。因而发出长长的歌谣,谁能将它刻在玉石上。

赏析

这首诗以大量笔墨描述了漕运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汴渠的作用,以及在漕运过程中的种种情况,如粮食的输送量、各地的收成差异等。同时也探讨了在漕运管理和政策上可能存在的不足,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思考。整首诗通过对具体景象和事物的描绘,如庙宇社稷、砥柱山、汴渠、军队、粮仓、船帆、山气、月色等,营造出丰富的画面感,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情景与状况。诗歌最后在与友人相逢叙旧中结束,体现出一些感慨之意,全诗既有对实事的论述,又有诗人自身情感的融入。

蔡襄

蔡襄

蔡襄,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1] 。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 4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