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岁除作明朝六十岁矣

· 曾几
禅榻萧然丈室空,薰销火冷闭门中。 光阴又似烛见跋,学问只如船逆风。 一岁临分惊老大,五更相守笑儿童。 休言四十明朝过,看取霜髯六十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壬戌:干支纪年法中的一年,具体年份需结合诗人生活年代等背景判断 。
  • 岁除:一年的最后一天,即除夕 。
  • 禅榻(tà):禅床,坐禅之床。
  • 萧然:冷落寂寞、空荡的样子。
  • 丈室:一丈见方之室,常用以形容房间狭小。
  • 薰(xūn):香料,这里指薰香。
  • 火冷:炉火熄灭,表明屋内清冷。
  • 烛见跋(bá):蜡烛燃到根部,“跋”指蜡烛的根部。意味着时光消逝,如蜡烛燃烧到尽头。
  • 老大:指年龄大了。
  • 五更:旧时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五更天即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这里指守岁到五更。
  • 霜髯(rán):白色的胡须。

翻译

禅房内空空荡荡,唯有一张孤独的禅榻静立,薰香燃尽,炉火熄灭,我独自在严闭的门扉之中。时光匆匆流逝,就如同那逐渐燃到根部的蜡烛,学问的增长却像逆风中艰难行进的船只。在这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刻,惊觉自己已然老去,然而在除夕五更时分与家人相守,看着孩子们欢笑的模样,顿感温馨。不要再说什么过了四十就觉得时光不再,且看我这须发斑白的六十岁老翁 ,亦是坦然自在。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除夕之夜,感慨自己即将步入六十岁而作。开篇描绘出禅榻空室、薰销火冷的凄凉场景,奠定了孤寂的基调,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寂寥。 “光阴又似烛见跋,学问只如船逆风” 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时光易逝,而自己学问增长艰难的感慨。 “一岁临分惊老大” 直白地抒发了对岁月流逝、年老体衰的惊忧,这种情感真实而深沉。而 “五更相守笑儿童” 一句,则陡然一转,由忧愁转为温馨,通过与儿童欢笑相守的场景,展现出生活中的温暖亲情,给人以慰藉 。最后两句 “休言四十明朝过,看取霜髯六十翁”,以一种豁达的态度看待岁月,展现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从容坦然,升华了诗歌的意境。整首诗情感真挚,在细腻的情感抒发中夹杂着对人生的思考,语言平实却富有感染力,令人感同身受。

曾几

宋河南人,先世居赣州。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曾开弟。初入太学有声,授将仕郎,赐上舍出身。累除校书郎。高宗初历江西、浙西提刑。因兄力斥和议触怒秦桧,同被罢官。居上饶茶山寺七年。桧死,复官,累擢权礼部侍郎。绍兴末,金兵南下,上疏反对乞和。以通奉大夫致仕。卒谥文清。为文纯正雅健,尤工诗。有《经说》、《茶山集》。 ► 6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