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拼音

此诗是小说《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中,宋江酒醉后在浔阳楼上题写的诗作。该诗抒发了宋江被发配到江州后的忧郁心情,表达了他想要实现其“凌云志”的迫切愿望。该诗也被认为是宋江所题的反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小说家,著有《水浒传》。
  • 心在山东身在吴:指人的思想情感(心)留在家乡山东,但实际身体(身)却在江苏苏州一带。
  • 飘蓬:比喻漂泊不定的人,像飞蓬一样随风流浪。
  • 江海:泛指广阔的水域,此处可能象征人生的广阔舞台。
  • 谩嗟吁:徒然叹息,表达无奈和感叹。
  • 凌云志:高远的志向,像登天一般宏伟。
  • 黄巢: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以勇猛著称。

翻译

身在苏州心系山东,如同浮萍在江海间漂泊,只能空自叹息。如果将来能实现那高远的志向,我敢说就连黄巢那样的英雄,也不过如此。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矛盾与抱负的诗。施耐庵通过描绘自己虽然身处他乡,但心中始终怀念故乡,渴望实现宏大理想的情境,展现了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同时,拿自己可能的成就与历史上著名的英雄黄巢相提并论,表达了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不甘平凡、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

施耐庵

施耐庵

施耐庵,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原籍苏州,生于兴化,舟人之子,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 1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