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封建子弟疏

· 贾谊
陛下即不为千载之治安,如今之势,岂过一传再传哉。诸侯犹且人恣而不制,豪横而大强也,至其相与,特以纵横之约相亲耳。汉法令不可得行矣。今淮阳之比大诸侯,懃过黑子之比于面耳,岂足以为楚御哉?而陛下所恃以为藩捍者,以代淮阳耳。代北边与强匈奴为邻,懃自完足矣。唯皇太子之所恃者,亦以之二国耳。今淮阳之所有,适足以饵大国耳。方今制在陛下,制国命子,适足以饵大国,岂可谓工哉?人主之行异布。衣布衣者,饰小行,竞小廉,以自托于乡党邑里。人主者,天下安社稷固不耳。故黄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高皇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如猬毛而起,高皇帝以为不可,剽去不义诸侯,空其国,择良日,立诸子洛阳上东门之外,诸子毕王而天下乃安。故大人者,不怵小廉,不牵小行,故立大便以成大功。今淮南地远者或数千里,越两诸侯而县属于汉,其苦之甚矣。其欲有卒也,类良有所至逋走而归诸侯,殆不少矣。此终非可久以为奉地也。陛下岂如蚤便其势,且令他人守郡,岂如令子。臣之愚计,愿陛下举淮南之地以益淮阳。梁即有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列城与东郡以益梁,即无后患,代可徙而都睢阳。梁起新郑以北着之河,淮阳包陈以南揵之江,则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今所恃者,代。淮阳二国耳,皇太子亦恃之。如臣计,梁足以捍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则陛下高枕而卧,终无山东之忧矣。臣窃以为此二世之利也。若使淮南久县属汉,特以资奸人耳,惟陛下幸少留意。
拼音

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坠马而死,无后,按例其封国将被撤销。贾谊上《请封建子弟疏》,建议为梁国另立继承人,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或迁代王刘参,并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封地面积,使前者北至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文帝从其意,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另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至汉景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正是梁王刘武坚决抵御叛乱,可见贾谊深谋远虑。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2. 治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3. 恣(zì):放纵,肆意。
  4. 懃(qín):同“勤”,这里形容极小的样子 。
  5. 藩捍(hàn):即“藩翰”,捍卫。
  6. 涿(zhuō)鹿:地名。
  7. 杵(chǔ):舂米或捣衣的棒。“血流漂杵”形容战争伤亡惨烈。
  8. 王(wàng):封……为王 。
  9. 剽(piāo):削除。
  10. 怵(chù):害怕,顾虑。
  11. :拘泥,牵制。
  12. 县(xuán)属:附属,归附。“县”同“悬”,有连接、关联义 。
  13. 逋(bū)走:逃跑。
  14. 揵(qián):连接,贯通 。

翻译

陛下就算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就按照现在的形势来看,难道国家安稳的局面能超过一代两代吗?诸侯们都很放纵,不受控制,强横而且势力不断强大。他们彼此之间,只不过借着纵横交错的盟约来互相亲近罢了。汉朝的法令在他们那里根本无法施行。如今淮阳和大诸侯相比,小的就像脸上的小黑痣与整个脸庞相比,淮阳怎么能够作为防御楚国的屏障呢?陛下依靠的用来保卫国家的力量,也就是陈国和淮阳罢了。代国北边和强大的匈奴相邻,能自己保全就已经很勉强了。皇太子依靠的也不过就是这两个国家。如今淮阳所有的力量,恰恰只能成为引诱大国来吞并的食物。现在决定权掌握在陛下手中,控制国家、封立太子,却恰好用来引诱大国,这难道能说是妥善的做法吗?普通人的行为和君主的不同。穿粗布衣服的普通人,致力于修养小的品行,在小的廉洁方面竞争,以此融入邻里乡亲之中。君主,着眼于天下安定,国家稳固。从前黄帝是炎帝的兄长,炎帝暴虐无道,黄帝在涿鹿的郊野讨伐他,血腥惨烈,连舂米的木棒都能在流淌的鲜血上漂浮,黄帝诛杀炎帝兼并了他的领地,天下才得以治理。高皇帝划分天下土地,封立功臣为王,结果谋反的人像刺猬毛一样纷纷涌起。高皇帝认为这样不行,削除不义的诸侯,让他们的封国成为空城,选了良辰吉日,在洛阳上东门之外封立诸位皇子,皇子们都被封王之后天下才安定下来。所以有作为的君主,不被小的廉洁事例所干扰,不被小的行为所局限,而是确立远大的规划来成就大功业。如今淮南偏远的地方距离中央有几千里,中间隔着两个诸侯国,直接隶属于汉朝中央,那里的人民很是受苦。那些想当兵的人,大概有很多都跑到附近诸侯那里去了。淮南终究不是能够长久作为汉朝直属领地的。陛下为何不及早调整形势,况且让别人守卫郡县,哪有让自己儿子去治理来得好。我心里愚笨的计策,希望陛下把淮南的土地合并到淮阳。如果梁王有后嗣,割让淮阳北边的两三个城池和东郡给梁国来增强梁国实力,这样就没有后患了,代王可以迁都到睢阳。梁国从新郑以北连接到黄河,淮阳从陈国以南贯通到长江,那么那些有谋反之心的大诸侯就会吓破胆,不敢再有谋反的想法。现在陛下依靠的只有代国、淮阳这两个国家,皇太子也依靠它们。按照我的计策,梁国足以抵御齐国、赵国,淮阳足以控制吴国、楚国,那么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永远不用担忧崤山以东地区发生叛乱的事情。我个人认为这对汉朝传至二代都有好处。如果让淮南长久地直接隶属于中央,这只是给奸人创造机会罢了,希望陛下稍微留意一下我的建议。

赏析

这篇《请封建子弟疏》是贾谊针对汉朝当时诸侯势力过大、中央统治面临威胁的现实状况所写。文章言辞恳切,体现出贾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开篇以形势严峻发问,直接指出诸侯放纵、汉朝法令难行的问题,引发君主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思考。通过淮阳与大诸侯国对比,分析其难以作为防御屏障的状况,揭示现有封国布局对中央的不利之处。接着,贾谊引经据典,讲述黄帝伐炎帝、高皇帝封王平乱等历史事件,为君主决策提供历史借鉴,强调君主不应拘于小节,而应着眼大局进行决策。作者详细阐述了调整封国布局的具体策略,如合并淮南到淮阳,调整梁国封地范围等,以增强中央控制能力,削弱诸侯潜在威胁。其目的是构建稳定的封国格局,保障汉朝政权存续。整体而言,文章逻辑严密,从问题阐述到历史借鉴,再到具体方案设计,环环相扣,展现出贾谊出众的政治谋略和长远的政治眼光,对后世国家治理、地方布局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贾谊

贾谊

贾谊,又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 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