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封建子弟疏
序
注释
-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 治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 恣(zì):放纵,肆意。
- 懃(qín):同“勤”,这里形容极小的样子 。
- 藩捍(hàn):即“藩翰”,捍卫。
- 涿(zhuō)鹿:地名。
- 杵(chǔ):舂米或捣衣的棒。“血流漂杵”形容战争伤亡惨烈。
- 王(wàng):封……为王 。
- 剽(piāo):削除。
- 怵(chù):害怕,顾虑。
- 牵:拘泥,牵制。
- 县(xuán)属:附属,归附。“县”同“悬”,有连接、关联义 。
- 逋(bū)走:逃跑。
- 揵(qián):连接,贯通 。
翻译
陛下就算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就按照现在的形势来看,难道国家安稳的局面能超过一代两代吗?诸侯们都很放纵,不受控制,强横而且势力不断强大。他们彼此之间,只不过借着纵横交错的盟约来互相亲近罢了。汉朝的法令在他们那里根本无法施行。如今淮阳和大诸侯相比,小的就像脸上的小黑痣与整个脸庞相比,淮阳怎么能够作为防御楚国的屏障呢?陛下依靠的用来保卫国家的力量,也就是陈国和淮阳罢了。代国北边和强大的匈奴相邻,能自己保全就已经很勉强了。皇太子依靠的也不过就是这两个国家。如今淮阳所有的力量,恰恰只能成为引诱大国来吞并的食物。现在决定权掌握在陛下手中,控制国家、封立太子,却恰好用来引诱大国,这难道能说是妥善的做法吗?普通人的行为和君主的不同。穿粗布衣服的普通人,致力于修养小的品行,在小的廉洁方面竞争,以此融入邻里乡亲之中。君主,着眼于天下安定,国家稳固。从前黄帝是炎帝的兄长,炎帝暴虐无道,黄帝在涿鹿的郊野讨伐他,血腥惨烈,连舂米的木棒都能在流淌的鲜血上漂浮,黄帝诛杀炎帝兼并了他的领地,天下才得以治理。高皇帝划分天下土地,封立功臣为王,结果谋反的人像刺猬毛一样纷纷涌起。高皇帝认为这样不行,削除不义的诸侯,让他们的封国成为空城,选了良辰吉日,在洛阳上东门之外封立诸位皇子,皇子们都被封王之后天下才安定下来。所以有作为的君主,不被小的廉洁事例所干扰,不被小的行为所局限,而是确立远大的规划来成就大功业。如今淮南偏远的地方距离中央有几千里,中间隔着两个诸侯国,直接隶属于汉朝中央,那里的人民很是受苦。那些想当兵的人,大概有很多都跑到附近诸侯那里去了。淮南终究不是能够长久作为汉朝直属领地的。陛下为何不及早调整形势,况且让别人守卫郡县,哪有让自己儿子去治理来得好。我心里愚笨的计策,希望陛下把淮南的土地合并到淮阳。如果梁王有后嗣,割让淮阳北边的两三个城池和东郡给梁国来增强梁国实力,这样就没有后患了,代王可以迁都到睢阳。梁国从新郑以北连接到黄河,淮阳从陈国以南贯通到长江,那么那些有谋反之心的大诸侯就会吓破胆,不敢再有谋反的想法。现在陛下依靠的只有代国、淮阳这两个国家,皇太子也依靠它们。按照我的计策,梁国足以抵御齐国、赵国,淮阳足以控制吴国、楚国,那么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永远不用担忧崤山以东地区发生叛乱的事情。我个人认为这对汉朝传至二代都有好处。如果让淮南长久地直接隶属于中央,这只是给奸人创造机会罢了,希望陛下稍微留意一下我的建议。
赏析
这篇《请封建子弟疏》是贾谊针对汉朝当时诸侯势力过大、中央统治面临威胁的现实状况所写。文章言辞恳切,体现出贾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开篇以形势严峻发问,直接指出诸侯放纵、汉朝法令难行的问题,引发君主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思考。通过淮阳与大诸侯国对比,分析其难以作为防御屏障的状况,揭示现有封国布局对中央的不利之处。接着,贾谊引经据典,讲述黄帝伐炎帝、高皇帝封王平乱等历史事件,为君主决策提供历史借鉴,强调君主不应拘于小节,而应着眼大局进行决策。作者详细阐述了调整封国布局的具体策略,如合并淮南到淮阳,调整梁国封地范围等,以增强中央控制能力,削弱诸侯潜在威胁。其目的是构建稳定的封国格局,保障汉朝政权存续。整体而言,文章逻辑严密,从问题阐述到历史借鉴,再到具体方案设计,环环相扣,展现出贾谊出众的政治谋略和长远的政治眼光,对后世国家治理、地方布局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