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 僖公 · 僖公十七年

【经】十有七年春,齐人、徐人伐英氏。夏,灭项。秋,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九月,会至自会。冬十有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 【传】十七年春,齐人为徐伐英氏,以报娄林之役也。 夏,晋大子圉为质于秦,秦归河东而妻之。惠公之在梁也,梁伯妻之。梁赢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其子曰:「将生一男一女。」招曰:「然。男为人臣,女为人妾。」故名男曰圉,女曰妾。及子圉西质,妾为宦女焉。 师灭项。淮之会,公有诸侯之事未归而取项。齐人以为讨,而止公。 秋,声姜以公故,会齐侯于卞。九月,公至。书曰:「至自会。」犹有诸侯之事焉,且讳之也。 齐侯之夫人三:王姬,徐嬴,蔡姬,皆无子。齐侯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长卫姬,生武孟;少卫姬,生惠公;郑姬,生孝公;葛嬴,生昭公;密姬,生懿公,宋华子,生公子雍。公与管仲属孝公于宋襄公,以为太子。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寺人貂以荐羞于公,亦有宠,公许之立武孟。 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易牙入,与寺人貂因内宠以杀群吏,而立公子无亏。孝公奔宋。十二月乙亥赴。辛巳夜殡。
拼音

所属合集

#左传

译文

十七年春季,齐国人为徐国攻打英氏,以报复前二年楚击败徐于娄林那一次战役。 夏季,晋国的太子圉在秦国作人质,秦国把河东土地归还晋国并把女儿嫁给圉。晋惠公在梁国的时候,梁伯把女儿嫁给他。梁嬴怀孕,过了预产期。卜招父和他的儿子占卜,他的儿子说:“将要生一男一女。”卜招父说:“对。男的做别人的奴仆,女的做别人的奴婢。”所以把男的叫做圉,女的取名叫做妾。等到子圉到西方作人质,妾就在秦国作了侍女。 鲁国军队灭亡项国。在淮地的会见,僖公正有和各国诸侯相会的大事,没有回国,鲁军就占取了项国。齐国人认为这是由僖公下令进攻,因此把僖公拘留,不让他回国。 秋季,声姜由于僖公的缘故,在卞地会见齐桓公。九月,僖公到达。《春秋》记载说“至自会”,这是由于国家大事还没有处理完,而且不愿说出被拘留这件事。 齐桓公的三位夫人,王姬、徐嬴、蔡姬,都没有儿子。齐桓公喜欢女色,宠爱的姬妾不少,宫内受宠的女人待遇如同夫人一样的有六人:大卫姬,生了武孟;小卫姬,生了惠公;郑姬,生了孝公;葛嬴,生了昭公;密姬,生了懿公;宋华子,生了公子雍。桓公和管仲把孝公托付给宋襄公,以他为太子。雍巫受到卫共姬的宠信,由于寺人貂的关系把美味的食品进献给齐桓公,又受到齐桓公的宠信。齐桓公答应他们立武孟为继承人。管仲死,五个公子都谋求立为嗣君。 冬季,十月初七日,齐桓公死。易牙进宫,和寺人貂依靠那些内宠的权贵而杀死一批官吏,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孝公逃亡到宋国。十二月初八日,发出讣告。十四日夜间,将桓公尸体大殓入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十有七年:“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十有七年”就是十七年 。
  • 英氏: 古国名。
  • :国名。
  • :地名。
  • 大子:即太子,“大(tài)”同“太” 。圉(yǔ):晋惠公太子名。
  • :人质。
  • 妻(qì)之:把女子嫁给人。这里指秦把女子嫁给圉。
  • 过期:超过预产期。
  • 宦女:做了侍女。
  • :讨伐、问罪 。这里指齐人因鲁取项而问罪于鲁。
  • 声姜:鲁僖公夫人。
  • 内嬖(bì):指被国君宠爱的姬妾 。
  • 属(zhǔ):托付。
  • 雍巫:即易牙,春秋时期著名厨师。
  • 寺人貂:齐国的宦官。
  • 荐羞:进献美味食物。
  • 易牙:即雍巫。
  • :同“讣”,报丧 。

翻译

【经文】鲁僖公十七年春天,齐国人、徐国人讨伐英氏。夏天,鲁国灭掉项国。秋天,僖公夫人姜氏在卞地与齐侯会面。九月,僖公从会见地回国。冬季十二月乙亥日,齐侯小白去世。 【传文】十七年春天,齐国人替徐国讨伐英氏,以此报复娄林那次战役。 夏天,晋国太子圉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归还河东之地并且把女儿嫁给圉。晋惠公在梁国的时候,梁伯把女儿嫁给他。梁赢怀孕,超过预产期,卜招父和他儿子为此占卜。他儿子说:“将会生下一男一女。”卜招说:“对。男孩会成为别人的臣仆,女孩会成为别人的小妾。”所以给男孩取名叫圉,女孩取名叫妾。等到子圉到西方秦国做人质,妾就做了秦国的侍女。 鲁国军队灭掉项国。在淮地盟会时,僖公因为参加诸侯盟会的事务没有回国就趁机占领了项国。齐国人因此前来问罪,就把僖公扣留。 秋天,声姜因为僖公的缘故,在卞地与齐侯会面。九月,僖公回到鲁国。《春秋》记载说“至自会”,是因为僖公还有诸侯盟会相关未完成的事务,同时也是为了隐晦这件事。 齐侯有三位夫人:王姬、徐嬴、蔡姬,都没有儿子。齐侯喜好女色,有很多宠幸的姬妾,其中受宠如同夫人的有六人:长卫姬,生武孟;少卫姬,生惠公;郑姬,生孝公;葛嬴,生昭公;密姬,生懿公;宋华子,生公子雍。齐桓公和管仲把孝公托付给宋襄公,立孝公为太子。雍巫受到卫共姬的宠爱,通过寺人貂向齐桓公进献美味,也受到桓公宠爱,齐桓公答应立武孟为太子。 管仲去世后,五位公子都谋求立为太子。冬季十月乙亥日,齐桓公去世。易牙入宫,与寺人貂依靠宫中受宠的姬妾杀死许多朝廷官员,拥立公子无亏为君。孝公逃奔到宋国。十二月乙亥日发讣告,辛巳日夜里入殓。

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鲁僖公十七年期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涉及国际关系、政治权力斗争等多个方面。 在国际关系上,通过齐人伐英氏、鲁灭项以及齐扣留鲁僖公等事件,生动展现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复杂的利益纷争和矛盾冲突。各国动辄以武力相向,大国为了自身利益随意干涉他国事务,弱小国家则处境艰难,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动荡不安。 从政治权力斗争角度看,着重描写了齐桓公身后的继承人之争。齐桓公众多夫人与宠妾所生子女各有势力,齐桓公平日的宠信导致公子们对储君之位展开激烈争夺。管仲去世后权力制衡打破,使得这场斗争迅速激化,最终酿成内乱。这一情节深刻揭示了君位传承问题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复杂性也展露无遗,也从侧面表现出当时社会制度在权力交接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及引发危机的潜在风险 。文本叙事简洁而完整,通过人物行动和事件发展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政治场景,为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风貌提供了宝贵资料。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其父移居鲁国并世代担任鲁国太史。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後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