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内篇·二体第二
注释
- 悠哉邈矣:遥远悠久的样子。悠,遥远;邈(miǎo),久远。
- 载笔:记载。
- 盱衡:扬眉举目。盱(xū),张目。
- 沉冥:埋没,沉沦。
- 纤芥:细微。芥(jiè)。
- 干宝:东晋史学家、文学家。
- 劲挺:刚健挺拔。
- 括囊:包罗。囊(náng)。
- 严君平:西汉道家学者。
- 郑子真:西汉隐士。
- 郭林宗:东汉名士。
- 黄叔度:东汉隐士。
- 晁错:西汉政治家。
- 董生:董仲舒。
- 谷永:西汉官员。
- 迂阔:不切合实际。
- 翦裁:裁剪。翦(jiǎn)。
- 王、虞:指王隐、虞预。
- 徐、沈:指徐爰、沈约。
- 裴《略》:裴子野《宋略》。
翻译
三皇五帝的时代,书籍有《典》《坟》,那是非常遥远悠久了,难以详细知晓。从唐尧、虞舜以下到周朝,有《古文尚书》。然而当时社会还很淳朴,文字也很简略,要求它具备各种文体,本来就已经欠缺了。接着左丘明为《春秋》作传,司马迁著《史记》,记载的文体,在这时就完备了。后来的继作,相互沿袭,假如有改变,只是变换名目,范围有限,谁能超出这个呢!大概荀悦、张璠,是左丘明一派的;班固、华峤,是司马迁一派的。只有这两家,各自推崇自己,一定要分辨他们的利弊,可以这样说。
《春秋》是按时间顺序排列,依次列出年岁来相续,中国和外夷,同一年代共同在世的,没有不详细记载他们的事,展现在眼前。道理用一句话说完,语言也不会重复出现。这是它的长处。至于贤良之士、贞洁女子,高才大德之人,事情处在关键的,一定会扬眉举目详细述说;事迹埋没不显的,不会歪曲事实详细说明。像绛县的老人,杞梁的妻子,有的因为回应晋国的卿大夫而被记载,有的因为对齐国国君而被记录。那些有像柳下惠那样的贤德,像颜回那样的仁德,最终不能显扬他们的名姓,彰显他们的言行。所以说它详细的方面,就连细微的都没有遗漏;说它粗略的方面,就连大山一样重要的也被舍弃了。这是它的短处。
《史记》是本纪用来总括大事,传用来详细叙述小事,表用来排列年代和爵位,志用来总括遗漏的事情,到了天文、地理、国家典章、朝廷规章,明显的和隐晦的都一定包括,大的和小的都没有遗漏。这是它的长处。至于同样一件事,分在几篇里,断断续续相互分离,前后多次出现,在《高祖本纪》中就说在《项羽本纪》里有记载,在《项羽本纪》中就说事情详细在《高祖本纪》中。又编排同类的事情,不考虑年月顺序,后来出生的却提升到前面的篇章,先辈却排在后面的章节,以至于汉朝的贾谊与楚国的屈原同列,鲁国的曹沫与燕国的荆轲并列。这是它的短处。
考察这两者的优劣,各有得失。而晋代的干宝著书,竟然极力夸赞左丘明而深深贬低司马迁,他的意思是说:能够用三十卷的简略内容,包罗二百四十年的事,没有遗漏。探寻他这种说法,可以说是刚健有力的言辞吗?
按:春秋时候的事,被左丘明写进书中的,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罢了。左丘明自己知道它简略,所以写了《国语》来扩充。但在《国语》之外,还有很多失传遗漏的,怎么能说他包罗没有遗漏呢?假使左丘明世世代代担任史官,都仿照《左传》,至于西汉的严君平、郑子真,东汉的郭林宗、黄叔度,晁错、董仲舒的对策,刘向、谷永的上书,这些人都是道德冠绝于众人,名声传遍于天下,见识洞察幽暗和显明,言论穷尽国家大事。有的因为自身隐居地位卑微,不参与朝政;有的因为文章繁琐事情广博,难以编排次序。都简略而不写,这是可以的。如果一定是心里有所吝惜,不加以删减,那么汉代的志传有一百卷,都并列在十二本纪中,恐怕会琐碎

刘知几
刘知几的其他作品
- 《 史通·内篇·书事第二十九 》 —— [ 唐 ] 刘知几
- 《 史通·内篇·覈才第三十一 》 —— [ 唐 ] 刘知几
- 《 《史通》序 》 —— [ 唐 ] 刘知几
- 《 史通·外篇·杂说下第九 》 —— [ 唐 ] 刘知几
- 《 史通·外篇·忤时第十三 》 —— [ 唐 ] 刘知几
- 《 史通·内篇·鉴识第二十六 》 —— [ 唐 ] 刘知几
- 《 史通·内篇·杂述第三十四 》 —— [ 唐 ] 刘知几
- 《 史通·内篇·补注第十七 》 —— [ 唐 ] 刘知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