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 素问 · 宝命全形论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角,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按《太素》为陈)者,其叶发(按《太素》为落)。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腑,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箴的通假字)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天覆地载: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形容天地包容一切。
  • 众庶:众多百姓。
  • 全角:保持身体健全无病。
  • 留淫:病邪稽留,浸淫扩散。
  • 着(zhuó):附着,停留。
  • 哕(yuě):呃逆,这里指病人发出的异常声音。
  • 坏腑:脏腑损坏。
  • 毒药:这里指药物,古代药物多具偏性,故称为毒药。
  • 黔首:指百姓。
  • 呿(qū)吟:张口为呿,闭口为吟,这里指呼吸状态。
  • 五胜:五行相胜,即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
  • 瞚(shùn):同“瞬”,眨眼。

翻译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具备,没有比人更宝贵的了。人依靠天地之气得以生存,按照四时运行的规律成长。无论是君王还是普通百姓,都想要保持身体完好无病,然而一旦身体生病,又大多不了解病情发展,病邪稽留、浸淫身体的时间越来越长,甚至深入到骨髓,我为此暗自忧虑。我想用针刺的方法消除疾病,应该怎么做呢?

岐伯回答说:就像盐味是咸的,当放置在器具中能使器具表面渗出水液;弓弦将要断绝时,发出的声音嘶哑衰败;树木陈腐,叶子就会凋零。病情严重的人,会发出呃逆之声。人如果出现这样的三种情况,说明脏腑已经损坏,这时药物治疗也没有效果,采用短针治疗也不能取得疗效,因为此时针刺会损伤皮、肉,使血气变得紊乱、发黑。

黄帝说:我想到患者所受疼痛的折磨,心中更加烦乱疑惑,而且疾病不能由别人代替承受痛苦,百姓若是知道不能彻底治愈,可能认为我们残暴不仁,这该怎么办?

岐伯说:人产生于地,生命受之于天,天地之气相互交感,便形成了人。人能够顺应四季变化,那么天地就如同他的父母;能够知晓世间万物规律的人,便可称为天子。天有阴阳变化,人体有十二关节与之对应;天有寒热更替,人体则有虚实之不同。能够顺应天地阴阳变化的人,能够很好地把握四季变化;知道人体十二关节道理的人,即使是圣人智者也无法欺骗他。能够观察自然界八风的变化,了解五行相胜的规律;能够洞悉人体虚实情况的人,在诊治疾病时就能独来独往,对细微的呼吸变化都能清楚明了。

黄帝说:人生来具有形体结构,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之气相互交感,又划分出九州区域,区分出四季,月亮有大月、小月,白天有长短之分,万物一同呈现,数量多得不可计量,人体也有呼吸、虚实变化,我想请教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岐伯说:树木遇到金属工具就会被砍伐,火焰遇到水就会熄灭,土地经过木的耕耘能够疏松通达,金属遇到烈火就会熔化缺损,水遇到土就会被阻断。万物都是如此,相互制约的关系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针刺的要领能够广泛流传于天下的有五条,但百姓们却像是有多余的食物却不知怎么利用一样,不了解这些道理。这五条要领,一是调养精神,二是懂得养生,三是了解药物的性能,四是掌握砭石大小的适宜,五是知晓脏腑气血的诊断方法。这五条方法都很重要,运用时各有先后顺序。如今社会上那些针刺治疗的方法,不过是对于虚症就用补法,对于实症就用泻法,这是一般医工都知道的。若是能取法天地,随自然变化而灵活应对,就像回声与声音相应,影子与物体相随,这种医道中没有鬼神干预,完全凭借医者自己的技能来施行。

黄帝说:我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针刺的真正关键在于,一定要先调养精神,待五脏之气安定、脉气正常,再进行针刺。此时,没有出现异常脉象,也没有其他严重病变的迹象,患者体内外协调,不能只根据外形体征来判断病情,要仔细观察气血往来的变化,才能施针治疗。人体有虚实之分,若出现五脏虚症不要轻易使用针刺,若是五脏实症则应尽早使用针刺。到了该针刺的时候,时机要把握得非常精准,连眨眼的瞬间都不能错过。行针时手下要专注用力,针具要洁净明亮且运转均匀自如,全神贯注观察针刺的意义和针下气血变化情况,这是一个深奥的过程,很难弄清楚其中具体情形。当看到气聚集旺盛如群鸟飞翔,气盛而明显如庄稼成熟,若气机发动如飞鸟从眼前掠过,感觉神奇得不知道其究竟为何。下针之前要像横弓待发的弓弩那样沉稳,进针之后要像扳机触发那样迅速有力。

黄帝说:怎样判断是虚症?怎样判断是实症?

岐伯说:针刺虚症要用补法,使之充实;针刺实症要用泻法,使之虚。当经气已经到来,要审慎守护,不要让它散失。针刺的深浅要根据具体情况记在心中,不论病在浅表还是深处,进针退针都要保持均匀一致。在针刺时,就要像面临深渊一样小心谨慎,操作针具时如同手握老虎一样坚定有力,精神要集中,不被外界其他事物干扰。

赏析

这篇文章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宝命全形论》,围绕黄帝与岐伯的问答展开,核心在于阐述针刺治病的重要理论及要领。

文章开篇强调人的生命宝贵,黄帝忧虑疾病难医、如何用针刺解除病痛,岐伯通过盐、弦、木等生活常见现象类比说明病情严重时的表现,指出坏腑之症难用药物、短针治疗。其后深入探讨人体与天地的关系,认为人能顺应天地阴阳、知晓万物规律为健康之本,这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即人体与自然界有着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对于针刺治病的要领,岐伯详细阐明了五条关键原则,涵盖治神、养身、用药、砭石、诊断等方面,并批判普通医工治疗方法单一,倡导取法天地、灵活应诊。对于针刺操作,从准备到实施过程都进行具体描写,突出治神、把握时机、规范操作、专注观察等要点,体现中医针刺讲究精准、细致以及医者严谨的态度。

就整体来看,文章体现中国古代医学家从宏观宇宙到人体微观精妙的认识,蕴含丰富哲学思想与严密医学逻辑,为后世中医理论与针灸实践奠定坚实基础,对推动中医发展、探索人体奥秘起着重要作用 。

无名氏

汉代佚名作者的统称。 ► 4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