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六题

【其一 · 归雲洞】 洞门常自起烟霞,洞穴傍穿透溪谷。 朝看石上片雲阴,夜半山前春雨足。 【其二 · 琅琊谿】 空山雪消谿水涨,游客渡谿横古槎。 不知谿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其三 · 石屏路】 石屏自倚浮雲外,石路久无人迹行。 我来携酒醉其下,卧看千峯秋月明。 【其四 · 班春亭】 信马寻春踏雪泥,醉中山水弄清辉。 野僧不用相迎送,乘兴闲来兴尽归。 【其五 · 庶子泉】 庶子遗踪留此地,寒岩徙倚弄飞泉。 古人不见心可见,一片清光长皎然。 【其六 · 惠觉方丈】 青松行尽到山门,乱峰深处开方丈。 已能宴坐老山中,何用声名传海上。
拼音

注释

题注:原校:「一本作《山中六题》,注云:『瑯琊山中 庆暦七年。』」 常自:一作「常似」。 山门:一作「松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琅琊山:在今安徽滁州西南。
  • **烟霞:烟雾和云霞。
  • **傍(bàng)穿:从旁边穿过。
  • ****古槎(chá)**:古旧的木筏。
  • **信马:随意让马行走。
  • ****徙倚(xǐ yǐ)**:徘徊,来回地走。
  • **宴坐:安坐。

翻译

【其一·归雲洞】 洞门常常自然涌起烟雾云霞,洞穴从旁边穿透了溪谷。早晨能看到石头上片状云朵的阴影,半夜时分山前春雨充足。

【其二·琅琊谿】 空旷的山中积雪消融溪水上涨,游客乘坐古老的木筏横过溪流。不知道溪水流来的源头有多远,只看到溪水中流淌出山中的落花。

【其三·石屏路】 石屏独自倚靠在浮云之外,石路很久都没有人的踪迹。我带着酒来到这里酣醉在石屏下,躺卧着看千山在秋月的照耀下一片明朗。

【其四·班春亭】 骑着马随意地寻找春天踏在雪泥之上,沉醉中欣赏中山水洒下的清辉。山野中的僧人不用特意迎来送往,趁着兴致来悠闲游玩,兴致没了就回去。

【其五·庶子泉】 庶子留下的踪迹还在这地方,我在寒冷的山岩间徘徊抚弄飞泻的泉水。虽然见不到古人,但心意是可以想见的,一片清朗的光辉长久明亮。

【其六·惠觉方丈】 走过一片青松就到了山门,在杂乱山峰的深处有方丈的居所。已经能够在山中安心修行,又何必要让自己的声名远传海外呢。

赏析

这组诗描绘了琅琊山的诸多景致,展现了一幅淡雅清幽的山水画卷。

首篇《归雲洞》以烟霞、溪谷等意象勾勒出归雲洞的神秘幽深,朝云与夜雨增添了自然的灵动之美。《琅琊谿》通过雪消溪涨、游客乘槎、山中落花等画面,富有生机与野趣,让人感受到溪水的活泼与山川的浪漫。

《石屏路》中石屏孤立、石路无人,诗人醉卧赏秋月的场景营造出静谧清幽的氛围,体现出诗人对宁静自然的沉醉与享受。《班春亭》则突出了诗人随性寻春的自在洒脱,信马由缰,兴尽而返,尽显豁达的心境。

《庶子泉》借庶子遗踪引发感慨,抚泉思古,在清冷的氛围中传达出对古人的追慕和澄澈的心志。《惠觉方丈》以清幽的山林为背景,表达了对淡泊宁静修行生活的认同,透出一种不为世俗虚名所累的人生态度。

欧阳修这组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笔下的琅琊山景色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更融入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与精神追求,是景与情相互交融的佳作 。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12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