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云送儿女至昭亭见寄
注释
- 次韵:照别人诗的原韵,依次作诗酬和。
- 岩岩:高耸的样子。
- 度岁:过年 。
- 一再:一次又一次。
- 砥(dǐ)平:像磨刀石一样平坦。砥,磨刀石。
- 风物:风景和事物。
- 岁时:一年中的时令时节。
- 胡为:为何,为什么。
- 涕泗横:眼泪和鼻涕满脸乱淌,形容极度悲伤。涕泗,眼泪和鼻涕。
- 出身:指当官。
- 备王官:担任官职。
- 颓:败坏,使……衰败 。
- 圣皇:指皇帝。
- 庶狱:各种案件。
- 小大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一定按照实情(处理)。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哀矜(jīn):怜悯,同情。
- 闽陬(zōu):福建偏远地区。陬,角落。
- 营营:忙忙碌碌。
- 菽(shū)水:豆和水,指最平凡的饮食,常比喻贫寒的生活。
- 青紫:本指古时公卿服饰,借指高官显爵 。
- 假节:拿到符节,代表皇帝行使权力。
- 专城:主宰一城,指任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
- 安仁: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曾作《闲居赋》。
- 板舆:古代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多为老人乘坐,这里代指老人 。
- 森:众多。
- 空书:只通过书信。
- 负郭:靠近城郭。
- 边尘:边境的战争烟尘,指战争。
- 幽并(bīng):幽州和并州,古代北方边塞地区。
- 蹑(niè):踩,踏,这里有追踪、到达的意思。
- 冒顿(mò dú):匈奴单于名,这里代指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 端谋:这里表示最终的打算。
- 渭南:地名 。
- 老:多次,频繁。
- 承明:汉代承明殿,这里代指朝廷。
- 当馈叹:吃饭时为之叹息,形容关注国事 ,出自《汉书·张良传》“陛下举而属之,而曰‘此天下之贤将也’,臣恐陛下之饭不暇食也”。
- 廊庙:指朝廷。
- 资:依靠,凭借。
- 扶倾:扶持危局,使即将倒下的局面恢复稳定。
- 寒蝉喑(yīn):寒天的蝉不再鸣叫,比喻不敢说话。喑,哑。
- 威凤:瑞鸟,比喻有卓越才能的人。
翻译
高耸的昭亭山啊,每年我总有一两次前往。 我的亲人就住在山脚下,通往那里的路平坦得如同磨刀石一样。 那里的风景和应时的景物一年到头都十分美好,哪里还管它是楚地还是荆地的风光。 可是我为什么就不能前往呢?这让我悲伤得眼泪和鼻涕满脸都是。 我出来做官担任官职,怎敢让家族的名声衰败。 圣明的皇上明察各种案件,大大小小的案子一定都会依据实情公正处理。 要怀着怜悯同情之心处理案件,而且不要认为是自己的功绩而欣喜,尽量让死刑犯能有存活的机会。 回想起过去住在福建的偏远角落,和年幼的孩子一起忙忙碌碌。 生活贫寒,只想着靠着读一部经书让孩子能获取高官显爵。 幸运的是兄弟们也出息了,有的拿着符节担任重要官职,掌管一方。 只是我们别离却频繁发生,迎来送往让仆人们都很辛苦。 就像潘岳写《闲居赋》,比起西征忙碌,悠闲的生活更加令人向往。 要是能每天陪着老人欢乐度日,孩子们又都围绕在庭院之中该多好。 哪里像如今被山岳分隔,只能通过书信询问彼此是否安康。 有那靠近城郭的薄田可以耕种,不归家又会是谁的命令阻碍呢? 壮士一心想着收复中原,边境的战火已经笼罩了幽并等地。 我曾打算追踪并进驻那北方少数民族的地盘,可最终的想法还是去渭南辛勤耕种。 可一介书生还能做什么?频繁出入朝廷。 应当知道关心国事而叹息,国家的朝廷需要有人来扶持危局。 怎么能像寒蝉一样不敢言语呢,我宁愿做一只能发出声音的威严凤凰。
赏析
这首诗情感复杂真挚,兼具对生活的感怀、对亲情的眷恋与对国事的关注等多重主题。开篇描绘昭亭山景色以及与亲人近在咫尺却不得前往的遗憾悲伤,流露出浓厚的思乡念亲之情。接着讲述为官经历,表明公正办案理念,体现出作者的政治操守。谈及家庭生活变迁,从贫寒求仕到兄弟各自有所成就却聚少离多,感慨人生无常。诗中借用典故,如“安仁赋閒居”表达对安宁闲适生活的向往。对国家局势作者同样忧心,“壮士志中原,边尘暗幽并”展现边疆战事紧张,自己虽为书生,也愿如威凤般发声,贡献力量,凸显其爱国情怀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叙事、抒情与议论巧妙结合,展现出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与鲜明的人格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