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道中怀许介之

雨过池塘路未乾,人家桑柘带春寒。 野巫竖石为神像,稚子搓泥作药丸。 柳下两姝争饷路,花边一犬吠征鞍。 行吟不得东溪听,借砚村庐自写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常宁:地名。
  • 许介之:诗人的友人。
  • 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可以用来养蚕 。
  • 野巫:乡村中从事迷信活动的巫人。
  • 竖石:把石头直立起来。
  • 饷(xiǎng)路:给在田间劳作的人送饭。
  • 征鞍:指征途中的马匹。这里“鞍”代指马。
  • 东溪:应是许介之所在之处或两人常相聚之地。

翻译

雨刚过后,池塘边的小路还未干透,农舍旁的桑柘树在春光中仍带着丝丝寒意。乡村的巫人把石头竖起来当作神像,小孩子揉搓泥巴当作药丸。柳树下有两个女子争着去给田间劳作的人送饭,花丛边有一只狗朝着路过的骑马之人吠叫。我一路吟诗却不能到东溪让许介之聆听,只好在乡村的房舍中借砚台把这些感受写下来自己欣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常宁道中独特的乡村景象。首联描绘雨后乡村的清冷春色,奠定清新自然又略带寂寥的基调。颔联选取野巫竖石、稚子搓泥等充满乡野趣味的细节,生动刻画了乡村古朴天真的生活场景。颈联“柳下两姝争饷路,花边一犬吠征鞍”,动静结合,两姝争路的活泼与一犬吠叫的声响,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与动态感。尾联笔锋一转,从眼前的乡村景色回到诗人自身,流露出因友人不在身边,无人聆听自己吟诗的遗憾,只能借纸笔写下所思所感,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整首诗语言质朴而不乏韵味,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乡村生活的风貌与自己内心的思绪,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

乐雷发

宋道州宁远人,字声远。少颖敏,长于诗赋,累举不第。门人姚勉登科,以让第疏上。宝祐元年,理宗亲召试对,特赐及第。后因数议时政不用,归隐雪矶,号雪矶先生。有《雪矶丛稿》。 ► 1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