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梁传 · 虞师晋师灭夏阳

“虞师、晋师灭夏阳。”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虢(guó):周朝国名。

塞邑:边境险要的城邑。

荀息:春秋时晋国大夫。

晋献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屈产之乘:屈地所产的良马。

垂棘之璧:垂棘所出的美玉。

:礼物。

中府:宫中的仓库。

外府:宫外的仓库。

中厩:宫中的马厩。

外厩:宫外的马厩。

宫之奇:虞国大夫。

翻译

“虞国军队、晋国军队灭掉了夏阳。”不是国家却说是灭,这是看重夏阳。虞国本来没有军队,说有军队,为什么呢?因为它在晋国之前,所以不能不说有军队。它为什么在晋国之前呢?是因为它是灭掉夏阳的主要谋划者。夏阳,是虞国、虢国边境上很重要的城邑。灭掉夏阳,那虞国和虢国也就被攻克了。虞国是灭掉夏阳的主要谋划者,这是为什么呢?晋献公想要征伐虢国,荀息说:“您为什么不用屈地产的良马、垂棘产的美玉,去向虞国借路呢?”献公说:“这是晋国的宝贝呀。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却不借路给我们,那怎么办?”荀息说:“这就是小国用来侍奉大国的方式。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接受礼物并且借路给我们,那就如同我们从宫中的仓库取出东西而存放在宫外的仓库;如同从宫中的马厩取出马匹而放置在宫外的马厩。”献公说:“宫之奇在虞国,一定不会让他们接受礼物的。”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心里明白但性格懦弱,而且他从小和您一起长大。心里明白那么他的话就简略,懦弱就不能竭力进谏;从小和您一起长大,那么您就会轻视他。况且喜欢的玩物就在眼前,而灾祸在一个国家之后发生,这是中等智慧以上的人才能够考虑到的。我料想虞国国君是中等智慧以下的人。”献公于是就借路去征伐虢国。宫之奇进谏说:“晋国的使者,言辞谦卑而礼物厚重,一定对虞国不利。”虞公不听,于是接受了礼物,并且借路给他们。宫之奇又进谏说:“俗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寒冷。’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带着他的妻子、儿女逃往曹国。晋献公灭掉了虢国,五年后又攻克了虞国。荀息牵着马拿着玉璧上前说:“玉璧还是那个玉璧,只是马的年龄增长了。”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晋国借道虞国灭虢国,而后又灭虞国的故事,展现了荀息的深谋远虑和虞国国君的愚蠢短视。文中通过人物对话生动地描写了各人的性格和意图,如荀息的巧计和虞公的愚昧无知。虞国为了眼前的小利而不顾唇亡齿寒的后果,最终导致自身的灭亡,给后人以深刻的警示。同时,宫之奇的远见和努力劝谏也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忠诚,但无奈虞公不纳忠言。整个故事情节紧凑,富有谋略和戏剧性,对后世思考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决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穀梁子

穀梁子,姓穀梁,其名众说纷纭,一说名赤(颜师古曰穀梁子名喜,阮孝绪言名为淑或俶,王充称名为真)。战国鲁国人,相传为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由子夏口授《春秋》,其後传学予门人,推演而成《春秋穀梁传》,与《春秋公羊传》齐名。 ► 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