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隐诗

【其一】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其二】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 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 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 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 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
拼音

译文

手拄树枝寻隐士,道路荒芜古今阻。隐居岩穴不见屋,山中传来琴鸣音。白雪停在北山梁,红花盛开南山林。石泉冲出琼瑶池,小鱼浮沉起涟猗。无须箫管与丝弦,山水自然有清乐。因何非要听啸歌,灌木随风发悲吟。采摘菊花兼作粮,幽兰佩戴我衣裳。犹豫不前腿劳累,率性抛簪脱顶戴。

注释

策:细的树枝。 招:寻。这句是说手持树枝去招寻隐士。 荒涂:荒芜的道路。 横:塞。横古今:从古至今被阻塞。这句是说道路荒芜,好象从古代到现在都没有通行过。 岩穴:山洞。 结构:指房屋建筑。这句和下句是说只有山洞没有房屋,山丘之中却有人弹琴。 白云:《世说新语·任诞》篇注作“白雪”,可从。 阴:山北为阴。 冈:山脊。 丹葩(pā):红花。 阳林:山南的树林。阳,山南为阳。这两句是说山北停白雪,山南曜丹葩。 漱:激。 琼瑶:美玉,这里指山石。 纤鳞:小鱼。 或浮沉:时沉时浮。这两句是说泉水激荡于山石之间,小鱼沉浮于溪水之中。 丝:絃乐器。 竹:管乐器。这句和下句是说不须管弦乐器,山水自有清妙的声音。 啸歌:吟咏。 灌木:丛生的树木。这两句是说何必歌唱,风吹灌木的声音自是一种悲戚的吟哦了。 糇(hóu侯):食。 兼糇粮:兼作粮食。 间重襟:杂佩在衣襟上。间,杂。这两句是说食物里兼有秋菊,衣襟上杂佩幽兰。 踌躇:徘徊。 烦:疲乏。这句是说在世途上徘徊,脚力疲乏。 簪:古人用它连结冠和髮。 投簪:犹弃冠,指放弃官职。这句是说且弃官在此隐居吧!

《招隐诗》,西晋时以“招隐”为题诗作蔚然成风,现存“招隐诗”与“反招隐诗”仍存11首。现收录左思创作的诗两首,通过描写隐士的生活及居住环境,表达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全诗写景细致、真切,语言简洁,风格古朴。陆机招隐诗一首。

评析

诗其一描写隐士的生活及居住环境,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自古隐者就是体现士阶层一种价值倾向的不容忽视的群体,它既是道家高尚其志,不事王侯的冷峻人生观的产物,也是儒家,天下无道则隐的狷介人格的结果。因此,隐者常常作为道德力量的承担者,在不平静的价值混战时代,通过与世俗的对立,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甚至大众灵魂的拯救。隐者和隐者生活很早就成了文学中的重要主题。 诗篇开头两句即直接点题,说要到横断古今的荒途之外去找寻隐士。接着用大段篇幅对隐士周围的环境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山冈之上白云飘飘;山林之中红花闪耀;激荡的泉水清澈可鉴,其中有鱼儿婉然游动,这四句是所见。其下四句写所闻:没有丝竹的喧嚣与吵闹,却有山水奏出的清响之音;不须撮口作歌,自有灌木发出的悲吟。不管是见还是闻,所有的一切都是十分的自然、和谐,没有一点人工雕琢的痕迹。紧接着,秋菊二句,诗人从衣食着手来表现隐士的高洁与简朴。最后二句,诗人直抒胸臆,誓欲挂冠归去,追步隐士。本诗写景细致、真切,语言简洁、古朴,诗末议论过渡自然,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志。 《魏晋南北朝诗鉴赏辞典》鲁同群评析 《楚辞》中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文选》中有左思的《招隐》诗,题目相似,而意趣不同。《招隐士》是召唤隐士离开山林回到人群中来,到宫廷里去;而左思的《招隐》却是去招寻隐士,欲与之同隐。 首句「杖策招隐士」,开门见山,点清题目。「策」。据扬雄《方言》,是树木细枝。中国人向来强调「见微知着」:纣设象筋,比干以为奢侈之渐;五月披裘,即可知其人之不贪。折树枝为杖,则持杖者旧袍蔽屐的形象及厌弃豪华的性格已可见一斑。「荒涂横古今」和「岩穴无结构」两句写隐士居室及其周围的道路。既是隐士,当然就应当绝交息游,摒弃繁华。室开三径、蛙作鼓吹这些传为佳话的典故,「草堂」、「蓬户」这些常见的作为隐士(或寒士)居室代称的文字,便足以说明这一点。然而,作者笔下的隐士岂只是「草莱不翦」、「茅屋数椽」而已,他根本就没有房屋,而是像巢父一般的岩居穴处;他的住处周围也根本就没有道路,好像从古到今无人从这里走过(横,塞)。然则其人避世之深,可以想见。唯有山丘中传出的隐隐琴声,才能显示出他的存在。这几句写的是眼前近景。其中「荒涂横古今」也隐寓着与紫陌红尘的对比,「岩穴无结构」则隐与高堂华屋作比,这一点读到下文自可领悟。接下来「白云」二句写仰观,「石泉」二句写俯视。白云飘忽,去来无迹,正是隐士们最爱欣赏、最感会心的景物;树木葱茏、丹花掩映,清泉潺潺,游鱼嬉戏,这又是多么宁静、自由、充满生机和自然之美的世界!庄子不是非常羡慕濠水中的鯈鱼之乐么?曹孟德不是把「枕石漱流饮泉」。《秋胡行‧晨上散关山》)看作是神仙生活么?这些与喧嚣嘈杂、勾心斗角、扼杀人性的现实社会是多么鲜明的对比!作者对隐士生活环境的描写,处处在在,都流露出他对现实的强烈憎恶。 以上六句多写所见,是隐士的生活环境;「丘中有鸣琴」则是写所闻,写隐士的活动。弹琴在古人诗文中向来是高雅之士、尤其是隐逸之士的爱好,这种例证太多,无烦列举,只须看不会弹琴的陶渊明也要取一张无弦琴在手上摆弄摆弄,就可知它在隐士生活中的地位了。而在这样一个幽静空寂的所在独坐拂弦,更可见其人情逸云上,非寻常隐士可比。 「非必丝与竹」四句续写所闻。这四句的写法与上文相比稍有变化。上面都是直陈所见所闻而暗寓对比之意,这里却是首先提出了用作比较的对象。丝竹犹言管弦,指官僚贵族饮酒作乐时所欣赏的音乐。(需要说明,一般讲「丝竹」时,是指由女伎演奏的音乐,所以高士独自弹弄以遣怀的琴,是不包括在内的。所以刘禹锡的《陋室铭》既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把琴排除在丝竹之外了。)聒耳的笙歌与山水之音相比,前者代表的是富贵和庸俗,后者代表的却是高情雅趣。史载梁昭明太子萧统「(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轨惭而止」。就很可以说明这一点。啸歌则是魏晋以来名士包括隐士常常喜欢用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说诸葛亮「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西晋的阮籍也是善啸的;《晋书‧阮籍传》说他遇到过一个苏门山真人名叫孙登的,啸起来「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如此看来,啸歌和弹琴一样,也是高人雅士的举动。然而作者对此却不以为然。在作者看来,再动听的人为之音也无法与泉水漱石,泠然清越,风吹阳林,呜呜悲吟的「天籁」相比。在这四句中,前两句用的是对比手法,后两句则是衬托,更突出地强调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在着力描写了隐士的居处环境之后,作者又将视线投向他的衣着食物。古来写隐士衣食,多以「黄精白术」、「石髓茯苓」以见其食之稀少而精洁;「鹑衣百结」、「短褐不完」以见其衣之破旧单寒。然而作者写食只用了一句「秋菊兼糇粮」,写衣也只用了一句「幽兰间重襟」。秋菊幽兰之为物,具芳香之性,秉贞洁之姿,正是隐士人格与形象的象征。只此一点,足盖其余。纡青拖紫、怀金佩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贵族与以秋菊为食、以幽兰为佩的隐士比起来,其蠢俗不堪愈见明显了。诗至此,已写足了隐士的居行服食,不着一主观评价,已足以使人悠然神往。于是乎诗人不由得感慨系之:「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他也要抽去帽子上的簪子,意欲挂冠弃仕,追步隐者遗迹去了。这两句是诗中唯一的直抒,但置于对隐士所居的精心描绘之后,写来犹如水到渠成,略无突兀之感。而此二句亦是画龙点睛之笔,以此收势,亦使全诗显得神完气足,发人深思。 此诗写景简淡素朴,语言亦高古峻洁,非有如诗人者之胸襟,不得出此。「诗如其人」。信夫!

左思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诗人。左思家世儒学,出生寒微。其父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曾任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泰始八年(272年)前后,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太安二年(303年),河间王司马颙部将张方进攻洛阳,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有《左太冲集》。 ► 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