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 苏轼
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日长帘幕望黄昏。及至黄昏时候、转消魂。 君还知道相思苦。怎忍抛奴去。不辞迢递过关山。只恐别郎容易、见郎难。
拼音

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始词见于敦煌曲子词。宋·王颐堂《碧鸡漫志·卷四·〈虞美人〉》云:「《脞(cuǒ)》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曾子宣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云:『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青血化为原上草。芳菲寂寞寄寒枝,旧曲闻来似敛眉。』又云:『当时遗事久成空,慷慨尊前为谁舞?』亦有就曲志其事者,世以为工。其词云:『帐前草草军情变,月下旌旗乱。褫衣推枕怆离情,远风吹下楚歌声、正三更。抚骓欲上重相顾,艳态花无主,手中莲锷凛秋霜。九泉归去是仙乡、恨茫茫。』黄载万追和之,压倒前辈矣。其词云:『世间离恨何时了?不为英雄少。楚歌声起伯图休,玉帐佳人血泪、满东流。 葛荒葵老芜城暮,玉貌知何处?至今芳草解婆娑,只有当年魂魄、未消磨。』按《益州草木记》:『雅州名山县出虞美人草,如鸡冠花。叶两两相对,为唱《虞美人》曲,应拍而舞,他曲则否。』《贾氏谈录》:『褒斜山谷中有虞美人草,状如鸡冠,大叶相对。或唱《虞美人》,则两叶如人拊掌之状,颇中节拍。』《酉阳杂俎》云:『舞草,出雅州,独茎三叶,叶如决明,一叶在茎端,两叶居茎之半相对。人或近之歌,及抵掌讴曲,叶动如舞。』《益部方物图赞》改『虞』作『娱』,云:『今世所传《虞美人》曲,下音俚调,非楚虞姬作。意其草纤柔,为歌气所动,故其叶至小者或若动摇,美人以为娱耳。』《笔谈》云:『高邮桑景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遇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详其曲,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亦动,乃目曰《虞美人操》。其声调与旧曲始末不相近,而草辄应之者,律法同管也。今盛行江湖间,人亦莫知其如何为吴音。』《东斋记事》云:『虞美人草,唱他曲亦动,传者过矣。』予考六家说,各有异同。《方物图赞》最穿凿,无所稽据。旧曲固非虞姬作,若便谓下音俚调,嘻其甚矣。亦闻蜀中数处有此草,予皆未之见,恐种族异,则所感歌亦异。然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中吕宫』,近世转入『黄钟宫』。此草应拍而舞,应旧曲乎?新曲乎?桑氏吴音,合旧曲乎?新曲乎?恨无可问者。又不知吴草与蜀产有无同类也。」元高拭词注「南吕调」。《乐府雅词》名《虞美人令》。周竹坡词有「只恐怕寒,难近玉壶冰」句,名《玉壶冰》。张玉田词赋柳儿,因名《忆柳曲》。王半轩词取李后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名《一江春水》。此调以七字句和五字句为主,配以一个九字句为结,凡四换韵,仄韵与平韵相间,每句用韵,因而音节明快响亮,气势奔放,以悲歌慷慨为基本特色。以李后主词、毛平圭词为正体,李词为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毛词为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另有变体,五十六字,两仄韵、两平韵;五十八字,五平韵;五十八字,前阕五句五平韵,后阕五句两仄韵、三平韵。 题注:傅注本、元 延祐本、明 吴讷钞本、《东坡外集》俱未收,唯见《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子晋 汲古阁本《东坡词》。刘尚荣按:「曹树铭云:『按此词系女流口吻,意境与东坡词不类,断非东坡所作。今移列误入词。』见曹本『误入词』卷。」 分飞:龙榆生笺:「孟浩然《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诗:『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冰肌:肌肤洁白如冰,这里形容女子肌肤美好。(音:bīng jī)
  • 那更:更何况。(音:nà gèng)
  • 分飞:分别,分离。(音:fēn fēi)
  • 消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音:xiāo hún)
  • 迢递:遥远的样子。(音:tiáo dì)

翻译

她生来就有着如冰般洁白的肌肤,身姿本就清瘦,更何况是在分别之后呢。白天在帘幕中长久地守望,盼望着黄昏的到来。可等到了黄昏时分,却又让人黯然神伤。

你应该知道相思的痛苦,又怎么忍心抛弃我离去。我不害怕路途遥远,艰难地越过重重关山去找你。只是担心与你分别容易,再见到你就难了。

赏析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在与爱人分别后的愁苦相思之情。上阕以描写女子的容貌和分别后的守望为开篇,“冰肌自是生来瘦”既写出了女子的天生丽质,又为下文的相思之苦做了铺垫。“日长帘幕望黄昏”生动地表现出女子盼望着爱人归来的焦急心情,而“及至黄昏时候、转消魂”则将这种期待落空后的愁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阕进一步深化了女子的情感,她明知相思之苦,却仍无法割舍对爱人的思念,表达出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不辞迢递过关山”体现了她不惧艰难,愿意为爱情付出的决心,而“只恐别郎容易、见郎难”则深刻地揭示了分别后的无奈和对未来重逢的担忧,使整首词的情感更加深沉动人。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