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帖

弃疾自秌初去国,悠忽见冬,詹咏之诚,朝夕不替。苐缘驱驰到官,即专意督捕,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坐是倥偬,略亡少暇。起居之问,缺然不讲,非敢懈怠,当蒙情亮也。指吴会云间,未龟合并。心旌所向,坐以神驰。 右谨具 呈 宣教郎新除祕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札子。
拼音

《去国帖》是《宋人手简册》中一页,纸本、册页,纵33.5厘米、横21.5厘米,行楷书,十行,百十字,内容为酬应类。文中“秋初去国,……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是指在江西提刑任平“茶寇”赖文政事。据《孝宗本纪》:“淳熙二年六月,以仓部郎中辛弃疾为江西提刑,节制诸军讨捕茶寇。”另据《宋会要》记:“淳熙二年润九月二十四日,上谓辅臣曰:江西茶寇已剿除尽。……辛弃疾已有成功,当议优与职名,以示激劝。”辛弃疾平茶寇后,诏江西提刑除秘阁修撰,故此帖当书于淳熙二年十月间,时年三十六岁。 此帖书法中锋用笔,点画尽合法度,书写流畅自如,浑厚沉婉,笔意略显苏黄遗规。虽无豪纵恣肆之态,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为辛弃疾仅见的墨迹珍品。 明李日华《六研斋三笔》、李佐贤《书画鉴影》著录,文物出版社《宋人书翰》册影印,刻《海山仙馆藏真帖》。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去国:离开京城。 :这里指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
  • 秌(qiū) :同“秋”。
  • 詹咏之诚:殷切思念之情。 :殷切, :咏叹、思念。
  • 朝夕不替:从早到晚都不间断。 :间断 。
  • 苐(dì) :通“第”,但。
  • :因为。
  • 驱驰到官:奔波就任官职。
  • 专意督捕:专心致力于督察缉捕(盗贼等事务)。
  • 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每天都忙于军事文书等事务。 羽檄(xí):即羽书,军中紧急文书,上插羽毛表示加急 。
  • 坐是倥偬(kǒng zǒng):因此十分忙碌。 坐是:因此, 倥偬:繁忙、匆忙 。
  • 略亡少暇:几乎没有一点空闲时间。 亡(wú):通“无” , :空闲。
  • 起居之问:问候对方生活安好之类的话。
  • 缺然不讲:(因此)疏忽没有提及。
  • 蒙情亮:承蒙(您)体谅。 :通“谅”,谅解。
  • 吴会(kuài)云间:吴会,秦汉会稽郡治在吴县,郡县连称为吴会,范围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大部;云间,旧江苏松江府别称,在今上海市松江区。这里指代朋友所在或辛弃疾所向往之地。
  • 未龟(jūn)合并:没能如愿相聚。 龟(jūn):同“皲”,这里取“合”意 。
  • 心旌所向:心之所向。 心旌:喻不宁静的心神。
  • 右谨具呈:古代上行文书的一种格式,意思是上述内容恭敬地呈上。
  • 宣教郎:文职散官官阶名 。
  • 新除:新被任命。
  • 祕阁修撰:秘书省官职名,掌编修国史等事务。
  • :暂时兼任。
  • 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官名,负责掌管江南西路所属各州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
  • 札子:旧时官府上行文或平行文的一种,后供一般官府往来之用。

翻译

辛弃疾自从秋初离开京城,转眼间就到了冬天。我对您殷切思念的诚意,从早到晚都不曾间断。只是因为奔波就任官职后,便专心致力于督察缉捕之事,每天都在军事文书堆里忙碌。因此事务繁忙,几乎没有一点空闲时间。问候您生活起居之类的话语,也疏忽而未能提及。我并非是敢有所懈怠,希望能承蒙您体谅。遥望吴会云间之地,却没能如愿与您相聚。但我心之所向,早已因向往而神驰 。 以上内容恭敬地呈上 呈给宣教郎、新被任命为祕阁修撰、暂时兼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的您,辛弃疾敬上的札子 。

赏析

《去国帖》是辛弃疾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开篇便表达了离别京城后的时间流逝之感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感情真挚自然。辛弃疾详细说明了自己因到任新职后,忙于政务,尤其是军事方面的事务而忙碌不堪,连问候友人的闲暇都没有,情真意切又不显得繁赘,让友人能够充分理解自己的处境难处。信中“吴会云间”“心旌所向”等语句,体现出他对友人所在之处的向往,含蓄地透露出渴望相聚而不得的感慨。整体语言平实但情感深厚,能让人感受到辛弃疾的人格魅力及他与友人之间深厚情谊,同时从中也能侧面了解到辛弃疾为官后的忙碌状态,对于研究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情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份札子展现了辛弃疾在公私事务处理时的状况以及他坦诚对待友人的态度,读来令人感动。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