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独坐书床,挑灯夜读,在这安静的夜里连打更声都没有听到。
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经停了。远望天空,一弯残月挂在半山;近看门前,一湾流水悄然成冰。
注释
不闻更:没听到打更的声音。
书床:列书于床,便于取阅浏览,这是很多读书人的习惯。
霁:雨或雪停下来,放晴、晴朗的意思。
序
这是一首即事成咏的小诗,描写诗人雪夜读书的情景。题目用“夜深”而不用“夜读”,可知其侧重点不在于写读书,而在于写读至夜深时分周围环境给予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又从侧面表现了专心夜读的意趣。
一二两句,首先从室内氛围写起,然后点出读书人。“虚堂”、“人静”、“不闻更”,都是“独坐书床对夜灯”的读书人的感觉。按正常的顺序,应是“独坐书床对夜灯,虚堂人静不闻更”。现在倒过来,先写感觉,后写感觉的主体,正是为了突出夜深人静的环境氛围。诗人独坐书床,灯下苦读,不知不觉已到深夜,竟连更声也没有听到。短短两句,紧扣题目,把深夜室内的景象给写尽了。三四两句,诗人宕开诗境,转换空间,由室内而“门外”,妙在避实就虚,另辟新境。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经停了。远望天空,一弯残月挂在半山;近看门前,一溪流水悄然成冰。这一切都是在诗人夜读时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暗示时间的推移,夜读已久。“不知”二字,如实地写出诗人久读后起身开门四望的瞬间感受,也透露了诗人夜读后安恬自得的心情。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赏析
这首七绝写一个专心攻读的读书人对春天深夜的感受。这感受在室内是空与静,若遗若忘,独亲书与灯;在室外却是实与动,似惊似喜,满眼雪、月、冰。虽是夜深独坐,诗人却没有孤独空虚感。家人僮仆静息后的厅堂,一片虚静,专心攻读的诗人忘了听更声。“独坐书床对夜灯”一句,很可吟味:不写书桌几案而写“书床”,可以想见坐拥书床的诗人夜读形象。不写孤灯、寒灯而写“夜灯”,可以领略到诗人有书为伴,独坐不孤的恬静自适心境。由室内氛围器物的描写,转到对室外夜景的发现,这里略去了抒情主人公辍书推门,略舒倦眼的动作,使门外之景,径直入诗,承担起使诗境和心境发生自然而宛转的变化的任务。专门夜读的诗人,竞不知春雪已悄然停了,后半夜的残月,清朗地悬在半峰边;一溪白天开始琮琮作响的春水,因夜寒又凝成了冰,在月光下晶莹闪亮。天候物象在深夜也在迁移变化,因勤读而感到充实的诗人,是欣喜于这春夜的景物变化的。一个“春雪”里的“春”字,使“残月”、“溪冰”这些容易触发伤感寒意的诗料,也变得温馨起来。不舍昼夜勤读的诗人,在深夜独领春温,潜引春温入笔端,他的诗心是宁和怡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