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知道您的崇高品格有如得仙道的人,深冬不寒,盛夏不热。我们真像是千载相逢而别于旦夕之间的人。是我故意拿分别的话语来刺激您,想要看一看您的泪流满面的样子呀!
落花已追随回风而去,它本是无心逐风的,春莺懂得其中的真情啊。明天我就要踏上「归路」,走出钱塘西途了;从此之後,也就看不见春莺哀啼花落的地方了。
注释
木兰花令:实为《玉楼春》,错题为《木兰花令》乃为前人误刻所误导。按《花间集》载《木兰花令》、《玉楼春》两调,其七字八句者为《玉楼春》体,《木兰花令》则韦词、毛词、魏词共三体,从无与《玉楼春》同者。自《尊前集》误刻以后,宋词相沿,率多混填。
马中玉:元延祐本作「马仲玉」,《东坡诗集》作「马忠玉」(见宋刊《东坡后集·卷一·次前韵答马忠玉诗》),名瑊(Jiān)(见《咸淳临安志》、《山谷年谱》)。其原唱载《玉照新志·卷二》,《全宋词》修订本三五六页收原唱,误名为马成。《东坡诗集》查注引《黄山谷年谱》:「马瑊,荏平人。《玉照新志》:『东坡先生知杭州,马中玉瑊为浙漕。东坡被召赴阙,中玉席间作词曰:「来时吴会犹残暑,去日武林春已暮。欲知遗爱感人深,洒泪多于江上雨。欢情未举眉先聚,别酒多斟君莫诉。从今宁忍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东坡和之,所谓「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是也。中玉,忠肃亮之子,仲甫犹子也。』」又引《咸淳临安志》:「元祜五年八月,宣德郎马瑊自提点淮南西路刑狱,改两浙路提刑。」合注云:「绍圣三年知湖州,累知荆州,坐与黄庭坚善,置海州。」
仙骨无寒暑:傅子立注:「得仙道者,深冬不寒,盛夏不热。」
要看:元延祐本、龙本作「欲看」。
梨花枝上雨:傅子立注:「白乐天《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刘尚荣按:「见《白氏长庆集·卷十二》。」枝上雨,元延祐本作「枝上语」,义逊。
回风:元延祐本作「风回」。
序
《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创作的一首作答词。上阕先表达了对友人的难捨难分之情,後用诙谐语气调侃友人,安慰对方;下阕主要描写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友人的赠行词相呼应。全词表现了词人的挚爱之情,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赏析
上阕开头云:「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词人首先表示了自己对挚友马中玉的尊敬和惜别之意。下文,词人对马中玉于己的难舍难分之情,又做了最「知己」的表述:「故将别语恼佳人,欲看梨花枝上雨。」「故将」二字,用语极其巧妙,词人明知马中玉对自己的感情,一旦分手,必定会流泪哭泣,却故意用诙谐语气调侃友人。是词人为打破与马中玉分手时的难堪局面,而故意用分别的话语来挑逗对方使他落了泪。这就是说,词人把勾起友人抛洒惜别眼泪的罪责,归在自己身上了。其实,词人行为的实质,正是用诙谐之语去安慰对方,是故意把分手时滚涌眼泪的情感淡化下来,从此可以看到词人对友人的挚爱之情,是非常的深切真诚。
下阕「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则着重转向了对自己内心的描写。词人把自己离杭赴京的处境比作了「落花」,说它的凋落花瓣已经被回风吹逐而去了。其实,落花本是无心逐风的,只是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那花枝上的春莺懂得其中真情,它站在枝头上啾啾哀鸣,正在倾诉着内心的烦恼——词章以物观我,逸笔韵远,发人深思。末二句则痛书别去:「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词的感情直泻而下,有如山洪奔腾无可挽阻。这词情正与马中玉赠行词之「从今宁忍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遥相呼应,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这是一首作答词,全词赋陈铺叙,又寄托感发;意内言外,而回荡反复。给人以真挚自然,悲从中起的艺术感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仙骨:指超凡的气质。
- 寒暑:冷和热,这里泛指气候变化。
翻译
知道你有仙骨不会受气候变化影响,千年来相逢仍觉得像早晚那么快。所以故意拿分别的话语来惹恼你,就像想看梨花枝上沾着雨滴。落花已经随着旋风飘去,花原本没有心意只是黄莺自己在诉说。明天归去的路上经过塘西,就看不见黄莺啼叫落花飘落的地方了。
赏析
这首词以灵动的笔触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又别离的复杂情感。上阕巧用“无寒暑”表现友人超凡,“千载相逢犹旦暮”则极言相逢短暂。“故将别语恼佳人”有一种戏谑与不舍交织之感。下阕通过“落花”“莺”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空灵而略带惆怅的氛围,“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更添一份落寞与眷恋。整首词意境优美,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词作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和黄鲁直效进士作二首 其二 款寨来享 》 —— [ 宋 ] 苏轼
- 《 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 》 —— [ 宋 ] 苏轼
- 《 次韵陈时发太博双竹 》 —— [ 宋 ] 苏轼
- 《 次韵颖叔观灯 》 —— [ 宋 ] 苏轼
- 《 韩康公挽词三首 其二 》 —— [ 宋 ] 苏轼
- 《 送芝上人游庐山 》 —— [ 宋 ] 苏轼
-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 —— [ 宋 ] 苏轼
- 《 台头寺雨中送李邦直赴史馆,分韵得忆字人字,兼寄孙巨源二首其二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