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出自 苏轼 的《 荔支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阬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採。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穀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鬬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拼音

译文

五里路、十里路设一驿站,运送荔枝的马匹,扬起满天灰尘,急如星火; 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杂重叠,百姓都知道,这是荔枝龙眼经过。 飞快的车儿越过了重重高山,似隼鸟疾飞过海;到长安时,青枝绿叶,仿佛刚从树上摘采。 宫中美人高兴地咧嘴一笑,那扬起的尘土,那飞溅的鲜血,千载后仍令人难以忘怀。 永元年的荔枝来自交州,天宝年的荔枝来自涪州,人们到今天还恨不得生吃李林甫的肉,有谁把酒去祭奠唐伯游? 我只希望天公可怜可怜小百姓,不要生这样的尤物,成为人民的祸害。 只愿风调雨顺百谷丰收,人民免受饥寒就是最好的祥瑞。 你没见到武夷溪边名茶粟粒芽,前有丁谓,后有蔡襄,装笼加封进贡给官家? 争新买宠各出巧意,弄得今年斗品也成了贡茶。 我们的君主难道缺少这些东西?只知满足皇上口体欲望,是多么卑鄙恶劣! 可惜洛阳留守钱惟演是忠孝世家,也为邀宠进贡牡丹花!

注释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hòu)兵火催。”句:汉永元中交州进荔支龙眼,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驰死亡,罹猛兽毒虫之害者无数。置,驿站;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枕藉:纵横交错地躺在一起。 鹘(hú):鸷鸟名,即隼(sǔn)。 破颜:露出笑容。 永元:东汉和帝年号。 交州:交州,古地名。东汉时期,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国广西和广东。东汉时治所在番禺(今中国广州)。 岁贡: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 涪(fú):水名,在中国四川省中部,注入嘉陵江。 天宝岁贡取之涪:唐天宝中,盖取涪州荔支,自子午谷路进入。《新唐书·卷七十六·杨贵妃传》:“玄宗贵妃杨氏。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至京师”。 举觞:举杯饮酒。 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 伯游:唐羌,字伯游,辟公府,补临武长,上书言状,和帝罢之。《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和帝纪》:“旧南海献龙眼、荔支,十里一置(驿站),五里一堠(瞭望堡),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时临武长(官)汝南(籍)唐羌,县接南海,乃上书陈状,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勑太官,勿复受献。’由是遂省焉。” 赤子:人民。 尤物:珍贵的物品,指荔枝。 疮痏(chuāngwěi):祸害。 上瑞:最大的吉兆。 粟粒芽:武夷茶的上品。 前丁后蔡:指宋朝丁谓先任福建漕使,随后蔡襄继任此职,督造贡茶。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争相斗品武夷茶,斗出最上等的茶叶,作为贡茶,献给皇上。 斗品:茶叶之精品。宋徽宗《大观茶论·采择》:“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馀斯为下。”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句: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曰: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事!今年闽中监司乞进斗茶,许之。 致养口体:这里指满足口和腹的欲望。致养,原意是得到养育。 洛阳相君:指钱惟演,他曾任西京留守。他的父亲吴越王钱俶叙归降宋朝,宋太宗称之为“以忠孝而保社稷”,所以苏轼说钱惟演是“忠孝家”。 姚黄花:是牡丹的名贵品种。洛下贡花自钱惟演始。

《荔枝叹》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先写古时进贡荔枝事,以纪实手法,追思汉唐贡荔之害。再转入议论感慨,诗人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最后写近时事,对民众遭受祸害深切同情。诗是一首讽谕诗,也是一篇直指时政腐败,痛斥奸佞争新买宠的政论文。

赏析

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古时进贡荔枝事。历史上把荔枝作为贡品,最著名的是汉和帝永元年间及唐玄宗天宝年间。“十里”四句,写汉和帝时,朝廷令交州进献荔枝,在短途内置驿站以便飞快地运送,使送荔枝的人累死摔死在路上的不计其数。“飞车”四句,写唐玄宗时令四川进献荔枝,派飞骑送来,到长安时,还是新鲜得如刚采下来一样,朝廷为了博杨贵妃开口一笑,不顾为此而死去多少人。这一段,抓住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特点,在运输要求快捷上做文章,指出朝廷为饱口福而草菅人命。这一点,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已作了描写,苏诗中“知是荔支龙眼来”、“宫中美人一破颜”句就是从杜牧诗中化出。但杜牧诗精警,苏诗用赋体,坐实了说,博大雄深,二者各有不同。 “永元”起八句是第二段,转入议论感慨。诗人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诛伐李林甫之类,媚上取宠,百姓恨之入骨,愿生吃其肉;感叹朝廷中少了像唐羌那样敢于直谏的名臣。于是,他想到,宁愿上天不要生出这类可口的珍品,使得百姓不堪负担,只要风调雨顺,人们能吃饱穿暖就行了。这段布局很巧,“永元”句总结第一段前四句汉贡荔枝事,“天宝”句总结后四句唐贡荔枝事,“至今”句就唐事发议论,“无人”句就汉事发议论,互为交叉,错合参差,然后用“我愿”四句作总束,承前启后。 “君不见”起八句是第三段,写近时事。由古时的奸臣,诗人想到了近时的奸臣;由古时戕害百姓的荔枝,诗人想到了近时戕害百姓的各种贡品。诗便进一步引申上述的感叹,举现实来证明,先说了武夷茶,又说了洛阳牡丹花。这段对统治者的鞭挞与第一、二段意旨相同,但由于说的是眼前事,所以批判得很有分寸。诗指责奸臣而不指责皇帝,是诗家为尊者讳的传统。就像杜甫《北征》“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写安史之乱而为玄宗开释;李白《巴陵送贾舍人》“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写才士被贬,反说皇帝大度。苏轼在这里用的也是这种“春秋笔法”,很显然,他不仅反对佞臣媚上,对皇帝接受佞臣的进贡,开上行下效之风,使百姓蒙受苦难,他也是十分不满的。这一段,如奇军突起,忽然完全撇开诗所吟咏的荔枝,杂取眼前事,随手挥洒,开拓广泛,且写得波折分明,令人应接不暇。而诗人胸中郁勃之气,一泻而出,出没开阖,极似杜诗。 全诗有叙有议,不为题囿,带有诗史的性质,因此清方东树等的赞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堠(hòu):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 枕藉(jiè):纵横交错地躺卧在一起。
  • 鹘(gǔ):一种猛禽。
  • 尤物:珍贵的物品。
  • 疮痏(chuāng wěi):疮疡,伤痕。
  • 粟粒芽:一种名茶。
  • 笼加:收罗,搜罗。
  • 鬬(dòu):同“斗”。

翻译

在道路上每隔十里就设置一个驿站,扬起的灰尘灰蒙蒙一片,每隔五里就有一个土堡,好像兵火在催促。路上那些跌倒在坑洼山谷中的人相互纵横交错地躺卧着,就知道这是运送荔枝龙眼的队伍。飞快行驶的车子跨越山峦,猛禽跨海飞翔,而荔枝的枝叶仿佛刚采摘时那样新鲜。宫中的美人一旦展露笑容,扬起的惊尘和溅出的鲜血却流传千年。永元年时荔枝来自交州,天宝年间是从涪州取得岁贡的荔枝。到现在还想把李林甫食肉寝皮,却没有人举杯祭奠唐羌(字伯游)。我希望老天爷怜悯可怜的百姓,不要产生珍贵的物品而成为祸害。风雨适宜谷物丰收,百姓不饥寒这才是最大的祥瑞。你没看到武夷山溪边的粟粒芽,前有丁谓后有蔡襄相互收罗来争宠。为了争新买得君主的喜爱各自出主意,今年用斗品的好茶来充当官茶。我们的君主难道缺少这些东西吗,用这些来滋养身体多么浅陋啊。洛阳的相君是忠孝之家,可叹也进献姚黄花。

赏析

这首诗以荔枝为线索,借古讽今,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满足一己口腹之欲,不惜劳民伤财的丑恶行径。诗中通过描绘运送荔枝过程中人民的苦难,如“颠阬仆谷相枕藉”,以及历史上因为荔枝引发的种种悲剧,如“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诗人还批判了统治者的奢靡之风和对珍稀物品的过分追求,如“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同时,也通过“雨顺风调百穀登,民不饥寒为上瑞”表达了希望统治者关心民生,以百姓的福祉为重的愿望。最后以武夷山的名茶和洛阳相君进献姚黄花为例,进一步讽刺了当时官场的不良风气。全诗寓意深刻,感情强烈,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