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出自 杜甫 的《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拼音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秋兴八首》是杜少陵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西元七六六年),时诗人五十六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此为第一首。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玉露:秋天的霜露,白露。玉,晶莹洁白。
  • 萧森:萧瑟阴森。

翻译

白露使枫树林凋零受损,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瑟阴森的气象。江间波浪连天涌起,塞上风云连接大地一片阴沉。菊花已两度开放如同往日流下的泪水,孤舟永远系着思念故园的心。寒冷的季节处处都在催促着裁制寒衣,白帝城高处黄昏时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夔州时所作。首联描写了巫山巫峡的秋景,玉露凋伤枫林,极具深秋的萧瑟之感。颔联勾勒出惊心动魄的江峡秋景,波浪汹涌,风云阴沉,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氛围。颈联以丛菊开放勾起个人感伤,孤舟系岸则寄托着对故园的思念。尾联则通过寒衣与暮砧,进一步烘托出秋天的萧索和诗人的羁旅之愁。全诗既写自然景象的衰败,也蕴含着诗人身世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情景交融,韵味深远。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