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崔武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姓崔,名无忌。
- 棠姜:齐庄公的宠妾,美貌出众。
- 庄公通焉:庄公与棠姜之间有不正当的关系。
- 弑:古代指臣下杀害君主或长辈。
-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名婴。
- 崔氏之门外:指崔家的大门。
- 私暱:亲近的人,亲密关系。
翻译
崔武子见到棠姜,认为她很美丽,于是就娶了她。庄公也与她有了私情。后来崔武子杀害了庄公。
晏子站在崔家门外,有人问他:“你要死在这里吗?”他回答说:“难道只有我的君主值得我为他去死吗?”又问:“你要逃走吗?”他说:“是因为我的过错吗?我要逃跑吗?”再问:“回家去吗?”他答道:“君主已死,我能去哪里呢?作为君主,难道会凌驾于百姓之上?他应为主持国家。做臣子的,怎能只为个人温饱?应尽忠于国家。所以,如果君主为国家而死,我就会随他而去;如果因国家而亡,我也随之灭亡。如果是为自己私欲而死,为私欲而逃,那不是亲密关系的人,谁敢承担这样的责任?况且,如果人人对自己的君主都行凶,我又怎能为他去死,怎能为他逃离?我又能去哪里呢?”
门开了,晏子进去,跪在庄公的尸体旁痛哭。哭完后,他站起来,深深地三次跳跃表示哀悼,然后离开。有人告诉崔武子:“一定要杀了晏子。”崔武子却说:“他是人民的希望,放过他会得到民心。”
赏析
这段文字描绘了春秋时期齐国的一段政治斗争,晏子以他的智慧和原则性立场,表达了对君主忠诚和对国家责任的坚守。他面对崔武子弑君的暴行,拒绝逃避,而是以死明志,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对崔武子的反驳,显示了他的机智和对正义的坚持,以及对人民利益的考虑。晏子的行为,不仅是个人的英勇行为,也是对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一种坚守和倡导。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其父移居鲁国并世代担任鲁国太史。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後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