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出自 的《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拼音

诗人赏花开心,饮酒助兴。喝得酩酊大醉,一路磕磕绊绊,头上又满插鲜花,活脱脱的一副傻态,自然会引得别人的围观和哄笑;何况他又不是一般平民,而是一州的长官,能不教十里红楼卷珠帘,万人空巷争观看吗? “人老簪花”,非常人行止;“人老簪花不自羞”,更非常人心境。写吉祥寺牡丹之妩媚醉人,不执直笔,却从非常之趣兴出,可谓深得六一先生“返照波间”之真昧。看到此句,能不让哑然失笑乎。人家苏轼可不是傻啊,可爱却是真的。面对吉祥寺盛开的牡丹,作者不从正面描写,却从人们想象不到的另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这和苏轼潇洒不羁的个性有关,别人不敢写苏轼就敢写。。虽然没有正面说吉祥寺牡丹之美丽,但从苏轼往头上插花的动作和心语,不就感受到了吗。这两句的意思是:我老了,但我还是喜欢把花插在头上,我一点也不害羞,倒是花儿害羞了。读完此句,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鲜活而鲜明地展示于大家面前。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妙在一个“应”字。簪花老人扶路醉归,其态确实惹人笑。但是一个“应”字却在笑与没笑之间拈出悬念。——应是无人笑罢。因为此时的杭州已是十里珠帘半上钩,一城人的心神俱被春色与花景拘了去,还有谁会注意一个醉归的老人呢?这两句转到醉归上,其实是和上两句一脉相承的,赏花和赏花后归来,心境上是相通的,心情上是递进的。从更深层次上表现出苏轼旷达的性格,乐观忘忧的人生态度。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承接上两句而来的“簪花老人扶路醉归”之趣。这两句转到醉归上,其实是和上两句一脉相承的,赏花和赏花后归来,心境上是相通的,心情上是递进的。从更深层次上表现出苏轼旷达的性格,乐观忘忧的人生态度。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