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辦、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拼音
译文
从美人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馀寒犹在。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注释
汉宫春:词牌名。《高丽史·乐志》名《汉宫春慢》。《梦窗词集》入“夹钟商”。各家句读多有出入,通常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九十六字,前后阕各四平韵。
立春日: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
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插于妇女之鬓,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幡’,也名‘恬胜’,‘彩胜’。稼轩《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词起句云:“谁向椒盘答彩胜。”此风宋时尤盛。《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旙,谓之‘春旙’。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句:谓从美人头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句:言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余寒犹在。无端,平白无故地。
年时燕子:指去年南来之燕。
西园:汉都长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此指后者,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句: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
浑:全然。
黄柑荐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贸。
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
青韭堆盘:《四时宝鉴》谓“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又一说,称‘五辛盘’。《本草纲目·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募惹、芥辛嫩之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句:言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故苏轼《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诗云:“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辛词本此,但反用其意。
熏梅染柳: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唐·李贺《瑶华乐》诗:“玄霜绛雪何足云?薰梅染柳将赠君。”
镜里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里容颜渐老。宋·秦观《千秋岁·谪虔州作》:「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句:言“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
清愁:凄凉的愁闷情绪。
解连环:据《战国策·卷十三·齐策六·齐闵王之遇杀》:“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否?’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句:言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
生怕:最怕、只怕。
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句:言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已先我还北。
序
这首词应当作于南渡之后而且作者对朝廷失望之后。作者写惜春、恋春的同时,借以抒发功业无成的苦闷和对北方故国的思念,同时也隐晦地表示了对统治者苟安江南的不满。上阕写立春的景象和今不如昔的感慨。春天已重归大地,看美人的头顶鬓边,摇摇颤颤插带着彩幡。无端的一阵风雨,还不肯收尽残冬的馀寒。“年时”二句,去年的燕子,料想它在今晚定然在梦中回到故都西园。用燕子的遭遇,指明汴京陷落的现实。末二句写到,今年我还没有备办黄柑酿制的美酒,更别说向亲友馈送青韭堆盘。从立春的无心绪和凄苦生活角度,抒发春怨的两重主题。
下阕再推进一层,“却笑东风”忙于梅柳,讥讽更加形象明朗。“闲时”句写到将来的他们愧对人生,写得深沉。凄清的忧愁缠绵不断,则是写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哀了。最后写实在害怕看见花开花落春光残,清早时关塞的大雁已先我返回了中原,感情凄怆沉咽,激烈情怀却描述婉曲便更能感人情怀。
赏析
全词紧扣立春日的所见所感来写,赋予节物风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带嘲讽,内涵充盈深沉。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从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稼轩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辛稼轩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作者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上阕起韵点题,写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风景。立春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表现这节物风光。作者以一“看”字,将春天的气息,通过妇女们立春日的头饰——袅袅春幡散布出来,暗示出作者对于春归的喜悦。以下一韵,不直接往前写去,却反挑一笔,写出对寒风冷雨阻碍春来的幽怨。以下突然写到燕子,用比兴法推出怀念故国的感情。因为馀寒未尽,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时南来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国的“西园”去。但燕子虽然无法归去,作者却生派它一个“西园梦”。一个“料“字,化无理为有趣,表明这燕子,已经成了作者思念故国的精神象征。而燕子只能“梦”而不能“到”西园,暗示西园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国之思,却不能一探故里。借燕传情,颇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风光中来,黄柑荐酒,青韭推盘,这立春日应备的食品,现在作者却无心准备,并且显得心烦意乱。作者没有明言原因,但通过上下文语境,人们可以明白,是浓烈的故国之思,和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悲伤,使作者完全乱了方寸,连节日应酬也无心去为之了。
下阕写对春天再来的种种感受,把笔由立春日探进整个春天里去。换头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阕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为东风染遗梅柳,染追花草,使万紫千红的春天渐次到来,作者取笑东风的从此不得消闲;二是东风偶尔清闲时,不过是把镜中人的朱颜转换成衰老的模样。在这春天越来越华美而作者越来越衰老的对照中,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泪水。因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东风面前,作者所感觉到的是志士投闲、英雄无用而徒任芳华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换头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内紧外松、甚至正话反说的趣味。以下直接归为正话正说,极言清愁难消。作者化用“解连环”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断滋生、越积超重的清愁,正像一个不见首尾的连环一样,不打碎则无法解开连环,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与生命共始终的感情。此处“问何人”一语,下得凄侧,它向外探询的口吻,写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国之倩、生命之悲所萦绕,急于摆脱又无可摆脱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了对于南宋统治者不思恢复、放废英雄的怨尤。最后一韵,直探进暮春里去,写作者怕见花开花落的心情,和看见暮春时大雁自由北还而伤痛于作者的人不如雁。这里有惜春惜时的感情,有怀念故国的感情,也有对于南宋统治者久不作恢复之计的怨尤。至此,不仅上阕中的无端幽怨和烦乱得到了解释,而且全词的主旨也从这花开花落、塞雁先还的意象中脱迹而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袅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 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纸或绸作幡,系于花下,或挂在树枝上,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浑未辦:全未准备好。“辦”同“办”。
- 黄柑荐酒:黄柑酿制的腊酒。
- 青韭:青绿色的韭菜。
翻译
春天已然归来,看到美女的头上,那细长柔软的春幡在随风摆动。没有缘由的风雨,还不肯将残留的寒气全部收敛。去年的燕子,料想今夜会梦到西园。全然还没有准备好黄柑酿成的酒,更谈不上用青韭堆积装盘。 却笑那东风,从这以后便忙着熏染梅花、染绿柳树,再也没有一点空闲。空闲的时候又来到镜子里,偷偷让容颜转变。清愁绵绵不断,问有谁会解那玉连环。很怕看到花儿开放又凋谢,早晨塞外的大雁率先飞回。
赏析
这首词紧扣立春日的所见所感来写。上片写春天到来的景象及人们迎春的欢乐,下片转入词人自己的感慨。他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面对春天既欣喜又忧愁。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人生变化的哀愁。整体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极具艺术感染力。以乐景衬哀情,使得愁绪的表达更为深沉。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