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出自 韦庄 的《 菩萨蛮(其三)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拼音

译文

现在我才回想起江南的好处来,当时年少风流,春衫飘举,风度翩翩。我骑着大马,斜靠小桥,满楼的女子都被我的英姿所倾倒。 闺房屏障曲折迂回,掩映深幽,那就是我醉宿花丛之所在。现在要是能再有像当年那样的遇合,我就是到白头也一定不会想回来。

注释

红袖:指代少女。梁简文帝《采莲赋》:“素腕举,红袖长。”这里指青楼中妓女之类。 翠屏:镶有翡翠的屏风。 金屈曲:屏风的折叠处反射着金光。一说金屈曲是屏风上的金属环纽。 花丛:指代游冶处的艳丽境界。 花枝:比喻所钟爱的女子。

《菩萨蛮五首》是唐末五代词人韦庄的组词作品。这五首词是一个整体,但又可分前后两个层次。前三首为一层,重在对江南情事的追忆,后二首又是一层,重在寓居洛阳的所经所感。这组词是有两层含义,可以说词人所写的只是跟一个现实的女子离别的相思怀念,也可能是暗写对于唐朝故国的一份忠爱的感情。 第三首画面,是立足现在,追忆江南,有今昔对照之概。“如今却忆江南乐“一句领以下七句,一气贯注直下,笔力很是惊人。上阕二三四句谓在江南时,自己尚是意气风发的年纪,穿着鲜艳的春衫,衬托出健美的身材,在斜桥边随便摆个姿势,就引来满楼的歌伎争相招揽。过阕接着写风流情事,情节是“醉入花丛宿”,但镜头却是“翠屏金屈曲”,这是很高明的蒙太奇的手法。屈曲是合页铰链,用铜做成,所以叫金屈曲,以形容它的美。对翠屏、金屈曲作一个特写镜头,把“醉入花丛”之后的情节遮掩住了,就让人多了一层想象。词是极美丽的文体,要想写得好,就要善于设色,要懂得调配色彩。全词以春衫的鲜艳、红袖的热烈、屏风屈曲的金碧为基色,最后却是白头的萧瑟,浓淡明暗,映带前后,情感更见悲凉。一结“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是一决绝语。所谓决绝语就是用发誓的方式说话,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饰手法,在诗词当中用上这种修辞手法,感觉就像是古乐府,非常地质朴非常地有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 屈曲(qū qǔ):这里指屏风上的金属环纽。

翻译

现在反而回忆起江南的快乐时光,那时年少,身着单薄的春衫。骑着马倚靠在斜桥边,满楼的女子都挥舞着红袖打招呼。在翡翠屏风和金属环纽的环绕下,醉后在花丛中住宿。这次见到这些花枝,即使到了白头也发誓不回去。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的美好生活场景和风流潇洒的少年形象。开篇回忆江南之乐,突出年少时的春衫单薄与意气风发。“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生动地展现出少年的风流倜傥和受欢迎程度。后面描述在华丽的环境中沉醉花丛,最后表达出对江南美好风情的留恋,甚至宣称白头也不归,强化了情感的决绝。全词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把江南的繁华与人物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韦庄

韦庄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政治家,诗人。广明元年(880年)韦庄在长安应举,黄巢攻占长安以后,与弟妹失散,浪迹天涯。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阳写有长篇歌行《秦妇吟》。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进士,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乾宁四年(897年),李询为两川宣谕和协使,聘用他为判官。在四川时为王建掌书记,蜀开国制度皆庄所定,官至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武成三年(910年)八月,卒于成都花林坊。葬白沙之阳。谥文靖。 ► 3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