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簷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拼音
序
以“秋声”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 ,欧阳修有《秋声赋》为赋之代表,而蒋捷这首《声声慢》亦堪称词中楷模了 。在词中 ,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三句领起全词 。点明这是菊花盛开 、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 。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 ,中间夹带风声。”“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风雨凄凉,长夜难眠。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 。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捱 。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故人远,问谁摇玉珮,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珮的声。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 ,那么这会是谁呢 ?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月亮沉落,号角声起。军营中人马骚动。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 ,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
“闪烁邻灯 ,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起千里梦 ”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 。“诉未了 ,把一半、分与雁声。”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 。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黄花:菊花。
- 红叶:枫叶等秋天红色叶子。
- 豆雨声:指的是雨点像豆子落下般的声音。
- 丽谯(qiáo)门:壮丽的高楼门,这里指城门。
- 更声:打更的声音。
- 簷(yán)底铃声:屋檐下的铃铛声。簷,同“檐” 。
- 彩角:彩色的号角。
- 砧(zhēn)声:捣衣声。古代制衣,先将织成的布帛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以便裁剪。
- 蛩(qióng)声:蟋蟀的叫声。
翻译
菊花盛开在深深的小巷,红红的枫叶映照着低矮的小窗,一片凄凉的秋声在四周回荡。豆粒般的雨点噼里啪啦地落下,其中还夹杂着瑟瑟风声。稀稀疏疏地,传来二十五声滴漏声,高大的城门,也锁不住那报更的声响。远方的故人啊,此时想问那屋檐下似玉佩摇晃般的清脆铃声,又是谁发出的声响 。 彩色的号角声呜呜响起,直吹得明月西坠,渐渐的,连着军营中的马匹也开始躁动,四处响起胡笳的悲声。邻居家的灯光闪烁,灯下还传来阵阵捣衣声。不知那秋虫是不是诉说愁绪直到破晓,那细碎、哝哝不断的,是多少只蟋蟀发出的声音啊。这愁绪还没诉说完,又把一半分给了那南归大雁的声声哀鸣。
赏析
这首词以丰富多样的秋声为线索,描绘出一幅充满凄凉之感的秋夜图。开篇通过“黄花深巷,红叶低窗”描绘出秋景的冷落,奠定了凄凉的基调。接着,词人极为细腻地捕捉和描绘了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豆雨声、风声、更声、簷底铃声、彩角声、马声、笳声 、砧声、蛩声和雁声。这些声音依次出现,交织在一起,共同营造出浓厚的愁绪氛围。从听觉角度入手,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深感秋夜之凄凉和词人内心的孤寂哀愁。词中虽没有直接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但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其深沉的孤独寂寞和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可谓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